立場新聞與讀者立場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1/07/2013

要向青少年提及有關閱讀新聞時要留意的地方,其實困難在於如何提升他們的興趣。即使老師預備了一個全面的方法,若學生昏昏欲睡,也是無補於事。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張志儉博士於明光社「傳媒教師訓練-如何教青少年閱讀新聞」第二場講座「我們如何閱讀立場新聞?」中作了一個示範。
 
在場20多位老師及青年工作者分組看不同報章,並記下其中觀察。而在討論中,大家的觀察令人大感意外。例如其中一組看到一份較有公信力的報章,其報道原來也是口語化,並會醜化受訪者。張博士指出透過觀察及討論後,結論隨時會令大家驚訝。張博士指學生更可以從簡單的計算方法著手,「如廣告佔整份報章多少頁?甚麼廣告類型較多?」同學慢慢就能觀察到更多不同報章的特色。

青少年慣從互聯網搜查資訊

除了學校要求,現時青少年較少看報章。張博士笑言:「我死了的時候,應該也沒有人看報章了。」他指現時青少年較喜歡上網搜尋新聞及資料,因為青少年早已習慣在互聯網上搜尋,而且這方法既免費又方便。何況即使報章的報道再快再新,也難以與互聯網比較。張博士認為媒體競爭激烈,為了吸引真正的客戶——廣告商,因而要吸引更多讀者閱讀,甚至有媒體開始討論根據該報道點擊率而分配花紅的事。

「批判」與「思考」並重

現時學校講求青少年要懂得批判思考,張博士卻覺得「只做了前一半(批判)」。他說現時學生們的挑戰很多,其中一項是面對大量的資訊。現今學生要思考的是:究竟應否引用維基百科網站的資料?當收到一些轉發的短訊時,又應否轉傳?張博士建議嘗試從其他渠道核實資訊真偽。即使屬實,我們也要反思「為何要跟從對方建議?」隨著讀者的能力增加同時亦「帶來更多責任」,我們不應胡亂轉發訊息,而真相亦可能會隨時間改變。張博士建議青少年應該追蹤有關消息,例如「梁振英是否仍然會帶齊紙、筆、摺椅去聽市民意見呢?」

說到現時不少報道充滿立場,張博士建議學生對內容進行比較,如同為辭職事件,有報章卻會以「突辭」來形容事件;其次亦要留意報道內容的資料是由誰去提供,是否有真實姓名。但張博士亦指,其實每個人也是從自己的立場去選擇看新聞,故是與新聞報道互相影響的。他希望我們要留意,不要被自己的立場主導,變成只看屬於自己立場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