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體驗營—釀愛攪動

11/01/2012

神是光,在他裡面毫無黑暗;這就是我們從他那裡聽見,現在傳給你們的信息。

《聖經新譯本》〈約壹15

報佳音、佈道會、聖誕聯歡是我們慣常歡度聖誕節的方式。在今年聖誕節,卻有四十名青年基督徒,選擇去認識、接觸和關心生活在這城巿中貧乏有需要,但卻被人忽略的「隱形」族群。在當中,他們的經歷是有血有淚、有反思覺悟,並承諾日後繼續與有需要的人同行,努力「釀愛攪動」,將天國帶入地上。這次活動由明光社舉辦,主題是「釀愛攪動」的社關領袖營。
 
1.營友在雞蛋上寫下他們希望認識和關顧的社群,並在之後幾天隨身攜帶著。過程中,有人不慎打破了,學習到要小心輕放;有人漏帶了,學習到要交托和記念。營會完成後,我們將這些寫滿希望的蛋,繼續留在心中,但願每次看到雞蛋,也憶起這些臉容,這些需要。 

2.晚上,我們將各組的雞蛋放到營舍的不同地方中,並將他們分為不同小組,讓他們經歷不同的殘障,要他們互相合作,取回他們關愛的蛋。當中,有人迷路,有人摔倒,有人滿頭大汗,有人不知所措。原來殘障不是罪,但同行並不是說了算般容易。

3a.營友在新福事工協會參加活動時,同工帶領他們重演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之後一眾營友在廢物回收站的電器中拆出完好的配件,從電線中拉銅綫,在深水埗街頭垃圾筒執鋁罐和紙皮,最後更嘗試在街上當個撒瑪利亞人。有營友望著婆婆沒有吃的,買包;拖著紙皮的,幫忙走一段路;不良於行的,扶他們過馬路。一行人之後還嘗試用20元到街巿買兩餐飯,做一天貧窮人,原來很苦。每次落區原來不是單單的給予物資,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尊嚴和支持。 

3b.一批到香港勵行會的營友整天都在少數族群聚集的地方,學習不同的語言,到他們的小巿集買東西,與他們交談。他們學習打破面對不同膚色人士的恐懼,嘗試用英文和學過的一點點印度語與人交流。當隔閡打破後,營友們發現在同一個城巿中,卻有另一個世界,原來這裡有人面對著語言不通、種族矛盾和社會冷漠,甚至歧視。

3c.十多位營友到了香港正生書院,認識戒毒的青少年,了解基督教戒毒。正生同學露天上課,住在課室,甚至課室內就有一個「尿兜」、一枝水,男生在晚上都不會離開房間半步。浴室是公共的,沒有熱水。苦,但正生就是這樣教導。有營友不禁自省,自己日日追求智能手機,大吃大喝,但同樣一班青少年,卻選擇去「捱」苦。有營友來到正生後,更堅定自己會委身青少年的服務。

3d.一批營友到了關懷無家者協會探訪,並到了區內實地考察居住和生活情況。有營友探訪劏房戶,看到家徒四壁,聞到臭氣沖天的樓梯。有營友分享時泣不成聲,說沒料到青年貧窮,欠缺支援的問題如此嚴重。有營友更指由小至大從來未到過這種地步,根本不能想像自己如何生活,更遑論嘗試與當中的人同行。這些挑戰對營友來說,非常實在。

4.經過一天到不同地方的探訪,營友透過貧窮宴——吃白飯和咸菜腐乳,並透過聖經默想基督徒如何與貧窮人同行。有營友坦言平時食的是「腐乳通菜」,從來未見過一磚腐乳是什麼模樣,又有人說如果「餐餐都是如此,真係大件事」。

5.晚上,營友們再出發,到深水埗進一步了解該社區,分為兩至三人小組,進行社區探索。有營友看到地攤擺賣拾荒回來的舊衣服、電器;更看見有人賣A貨手表、名牌袋,甚至將幾枝醬油混在一起,以「特級醬油」為名來賣。擺地攤的人生活困難,有少年人一邊賣一邊拿著課本溫習,準備文憑試;有人一天到晚還未賺夠一天所需。為要更深入了解,有營友離隊繼續了解社區,到深夜一時許才回營。
 
6.大伙兒再聚集後,開始將有關的活動得著的感受寫下來,並計劃下一步的行動。有人選擇再去正生與青少年一起燒烤;有組員會組織小隊再次落區,並嘗試做好撒瑪利亞人;有人選擇探訪不同的少數族群,了解他們的生活;同時有更多的人決定將這個營會的內容帶到教會,並希望得到牧者的批准,讓更多人有機會關心社會。

7.營友用一隻手,展示他們在營中被「攪」的,除了慈心,還讓他們了解到對社會弱勢的關注,對貧窮的了解,並自省在資本主義下自己變為無良的消費者,甚至要學習與有需要的人同行,學習關懷和同理心,更多人又願意放下自己物質豐饒的生活,願意用更多時間關心社會和社區周遭的人。
 
8.三日兩夜的營會,四十多位青年領袖,看見信仰上的不足,發現耶穌的樣式,認識社會的弱勢,放下自我,進入社區,與負傷者,有需要的人交流,不只物質上的給予,更重要是心靈上的支持,尊重,同行。就在三天之間,他們意識到天國子民的服侍,原來不單在教會的四面牆中,還有更多、更多……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