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指數啟示: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家庭

—2009年「家庭友善政策初探」研討會
黃健偉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研究主任 |  整理:余偉阡、吳慧華、陳永浩
15/10/2009

摘要
 
社聯早於《社會發展指數2004》報告書已提出應強化家庭凝聚力,然而《社會發展指數2006》、《社會發展指數2008》的家庭團結分類指數一直錄得負增長,情況不單一點沒有改善,還進一步加速惡化,錄得第五次的連續負增長,顯示本港的家庭團結問題極需要社會各界的正視。家庭團結分類指數,主要由家庭暴力個案、新婚數目及離婚個案與新婚數目比例組成。前者指示愈來愈多已建立的家庭正面對危機,後二者表示人們對家庭的觀感及行為反應。這些能為我們提供線索,討論香港家庭的狀況,提出支援的政策和服務。指數的作用,只屬是指示性質(Indicative Nature),它並不說這些指標(如:離婚個案或家庭暴力個案)就是造成家庭問題的主因。再者,社會發展指數探討的是家庭「團結」,屬描述性的研究,我們指出家庭團結正在下降,是希望面對家庭型態多元化的現實,並提出以政策和服務支援各種家庭型態。我們相信人人都希望有健康的家庭,只是怎樣才是健康家庭,因人和家庭的處境而異。基於公義、仁愛的信念,為不同的家庭提供他們所需的支援是我們的使命,亦是協助每個家庭尋找健康快樂生活之道。
 
引言
 
關於社會發展指數的數據,大家可以從社聯網頁或相關刊物中取得一些基本資料以作參考。對社聯來說,收集社會發展指數,大概有十一年的歷史,約在1999年的時候,社聯邀請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大學Richard Estes教授,協助我們建立「社會發展指數」(Social Development Index),並建立了一個很大的社會指標數據庫,從不同角度去了解和描述香港社會發展的狀況。在社會發展指數中,其中有一個分類指數名為「家庭團結分類指數」,與今天大會的主題《家庭友善政策》相關。筆者將根據該指數及有關指標,略述過去十年的香港家庭團結情況及趨勢。
 
家庭團結分類指數的變化
 
社會發展指數歷年的報告中,家庭團結分類指數一直都是負數,而且連續5次負增長。2006年的數據顯示,負數值已跌到了-535。家庭團結分類指數,由3個成份指標組成:1. 新婚數目、2. 離婚個案與新婚數目比例、以及3. 家庭暴力個案數目(見圖一)。

明光社

圖一:家庭團結分類指數(1998-2006)

在過去十年,新婚的數字其實有輕微上升,表示大家對家庭的觀念未必是很負面的,有些人仍然選擇結婚。然而,離婚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在2002年的時候,離婚個案有30,000多宗,到了2006年,離婚個案已增至50,000多宗(見圖二)。至於家庭暴力個案,則上升了四倍。離婚個案與家庭暴力個案,把家庭團結分類指數拉低。
 
大會今天要討論的,涉及一個叫做「健康家庭」的概念,故有必要在此說明兩點。首先,我們的社會發展指數中,討論的是「家庭團結」,而不是「家庭健康」。家庭健康與否,是一個比較主觀的課題,我們用家庭團結,描述家庭的結構狀況,是希望避免一些較主觀概念。其次,這裡要強調的是,「社會發展指數」或其「家庭團結分類指數」,均是一項指數,其功能只屬「指示性」。當中的成份指標如家暴、離婚等,並不能理解為問題的核心,它們是一些表癥指標,指示我們思考家庭團結背後種種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結構(包括社會融和的問題、收入不均問題、因而產生對婚姻的期望和觀感等)。
明光社  

圖二:新婚、離婚與家庭暴力個案(1998-2006)
 

家庭結構思考
 
家庭團結分類指數的第一及第二個指標,可指示我們思考人們對婚姻的期望,以及他們的行為;第三項指標,可指示我們思考現時家庭所面對的問題,例如吵架或家庭不和諧的情況及背後之社會經濟因素。事實上,要了解家庭團結分類指數,需要從社會發展的背景來理解。明白社會發展出了甚麼問題,才能明白家庭為何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空間。
 
低收入家庭
 
我們社會的發展出了甚麼問題?有數方面值得留意:首先是經濟,社聯在過去十年一直有進行一些與貧窮相關的研究,最近我們發現,大概在四個住戶中便有一個是低收入家庭(見圖三)。凡不同住戶人數的住戶,住戶收入低於中位數一半以下的,我們都會稱這些住戶為低收入住戶。這個標準,乃參照很多歐美的標準而制定,部份歐洲國家甚至以中位收入的六成或以下為標準。此外,四個兒童之中,就有一個成長於低收入家庭。社聯歷年來都很關心這樣家庭的經濟狀況,並關注低收入為小孩和家庭帶來的衝擊。
明光社
 
圖三:低收入家庭情況

小家庭
 
家庭結構的另一方面也是值得留意的:多年以來,核心小家庭佔了香港家庭的絕大多數。現時,家庭成員平均人數為3名,比1996年的3.3名有明顯下跌。家庭成員人數下跌,反映大部分家庭基於不同原因,都不太願意生孩子。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小家庭,間接令家人之間的支援減少。
 
單親家庭
 
另一方面,單親家庭亦因為高離婚率而愈來愈多。在1996年,單親家庭的數目大概有42,000多戶,到了2006年,單親家庭已急升至72,000多戶(見圖四)。
 
明光社


圖四:單親家庭
 

在單親家庭裡,單親家長需要兼顧父親及母親的職責,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外出賺錢,單親家長背負很大的擔子。而且,在這些單親家庭中,愈來愈多是女性單親戶主;數據顯示,在1996年的時候,每兩個男性單親家庭戶主,就有五個女性單親家庭戶主,到了2006年,這個比例已經變為一比四。至於居住在單親家庭的兒童數目,亦有增加,在2006年有接近100,000名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裡。
 
跨境家庭
 
跨境家庭的增加,亦是一個很重要的、值得探討的議題。由內地人和香港人組成的家庭愈來愈多。在1996年,這類婚姻大概有2,400多宗,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已上升接近九倍,個案達21,000多宗(見圖五)。同時,現時香港每年的新生嬰兒,大部份是由內地產婦所生,而這批新生嬰兒的爸爸,雖然大部份是香港人,但亦有部份是父、母雙方都是內地人。這些跨境家庭,成為新時代新世紀裡的一種家庭的形態。
 
明光社


圖五:跨境家庭情況

思考家庭面對的壓力
 
除了家庭結構,家庭內部的關係狀況,亦需要注意和多加思考。
 
家庭衝突
 
傳統上,我們都認為經濟欠佳會引致更多家庭暴力,例如2003年沙士疫情導致經濟下滑,家庭暴力個案上升。但香港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經濟情況其實是相對理想的,然而家庭暴力個案卻還是直線上升。根據社署的「新舉報個案」數字顯示,虐偶、虐兒和虐老的個案,由2004年的4,322宗,上升至2006年的7,960宗。這些數據指出,經濟問題並不一定是家暴個案上升的主因(見圖六)。
 
明光社
 
圖六:社署處理的虐待新舉報個案統計
 

長工時問題
 
其中一個影響家庭關係的,是家人見面和溝通的時間。工時問題影響家人之間的關係。數據顯示在2006年,雙親家庭裡的父或母其中一方長時間工作(一星期內工作超過60小時)的有18%。至於雙親都需要長時間工作的家庭,雖然在這七年來有輕微的下降,但整體來說,雙親家庭父母需要長時間工作的數目不少。就單親家庭來說,家長長時間工作的情況也愈見明顯。單親家長兼顧多種家庭責任,因為要工作賺錢,缺少時間照顧家庭。筆者曾接觸過一些個案,單親家庭家長幾乎要整天工作,睡覺時間只有兩個小時,這樣的情況對營造團結的家庭,都是極不理想的。
 
明光社
 
圖七:父母長時間工作的情況
 

對香港家庭團結的一些意見
 
就社會發展指數的研究來說,社聯主要關心的是對不同型態家庭的生活,作出更深入的了解、思考和討論,並構想合適方法協助它們,例如如何改變社會對單親或弱勢家庭歧視、或排斥的狀況。在分析和討論家庭團結的時候,我們不時發現社會對這些家庭及社群,有很多不理解和排斥。例如,當討論到家庭團結的時候,有些人會認為,因為現今婦女爭取獨立自主,才會有家庭問題。他們認為婦女在家照顧家庭就好,婦女一旦外出工作,家庭就會出現問題。
 
對於上述意見,社聯並不同意,亦擔心這種言論未必能幫助家庭團結,反而有可能造成了更多不必要的歧視。對於其他新的家庭型態,社聯亦期望社會能多加理解和支持。在不同的家庭型態相繼出現的新世代,社聯發現我們的社會政策環境,並未有作出適當的調整,為不同的家庭提供適當的支援。從新婚和離婚數字來看,現在多了選擇不結婚的人,而離婚的人數亦増加,平均結婚的年齡推後,生育的年齡同樣亦被推後,這顯示出當市民決定結婚與否的時候,他們背後需要考慮很多複雜的問題。當中相信有不少人是基於缺乏社會支援情況下,決定不結婚、離婚、或以另一些方式組織他們的家庭生活,面對這些情況,社會又能給予他們甚麼的支援?社聯進行社會發展指數研究的目的,便是想製造更多的思考空間,探索一些改變的可能性,例如在社會政策或服務方面可以有些甚麼支援等。
 

 
香港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當大家探討「家庭友善政策」時,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對於已經出現或將來可能出現的不同家庭形態,都應該採取較開放的態度,理解他們選擇並予以適當的支援,以防止一種定形或是歧視的狀況。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同樣重要。例如,鑑於近年來跨境家庭的增加,社聯便於去年進行一個跨境家庭研究,其中包括質性的深入訪問及量性的問卷調查。我們到深圳訪問了一些婦女,她們大部份都是出身草根,在找工作、日常生活各方面都遇到很多困難。要預備來港生活,最基本的社交生活,如開口和別人談話等,也要從新適應。我們認為這一群過著跨境生活的家庭,必須得到香港人及社會政策的支援。雖然,現在這些由內地來港生活人口還屬於少數,但長遠而言,由內地婦女所生的嬰兒數目,再加上過去二十年來每天150個的單程證入境人口(雖然未必每天也會用盡配額),便可以想像這類家庭的數目在未來必定增加,我們應如何對待這些家庭呢?這是大家需要反省的。當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如果社會人士不考慮他們的立場,拒絕伸出援手,對香港長遠的社會和諧發展將造成難以想像的社會政治後果。社聯曾向林瑞麟局長表示,政府要以人為本、以家庭為本施政,在跨境家庭當中,有些來到香港、有些卻定居內地,對於在內地生活的港人或未來港的內地人,香港的政策還會否顧及他們?如果要以人為本,便不應該過分以「地域」為本思考政策配套。
 
同樣地,近年來社聯亦關注低收入的家庭。在研究過程中,有人投訴我們:「你說我是屬於貧窮,這樣絕對不行。」可以想像對那些領取綜援、或者被稱為貧窮的人,其實面對很大的社會壓力;沒有人願意被別人標籤為「貧窮」。值得反思的是,現今的香港社會是否一個共融和包容社會生活環境呢?總體來說,在香港這個崇尚多元的社會裡,有著很多不同的家庭型態,社聯進行「社會發展指數」,就是想描述社會現實情況,促進本港社會政策適當的改善,以利家庭健康發展。
 
 

關注範疇: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