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賭博變得老少咸宜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3/2011

賭,向來給人的印象,都是在投注站門外,一大班男人,或站或坐在街上,左手夾煙右手拿起筆,若有所思在圈馬纜。可是在馬會近年的努力下,馬場已漸漸打造成老少咸宜的地方。
 
今年農曆新年,馬會於年初三賽馬日大搞活動,有傳統工藝製作、兔年開運講座及美食坊,更安排旅遊巴接送。訪港旅客更是免費入場,而每位入場人士又有「馬上發財筆」、馬場公眾席入場券乙張及「兔年頭彩擦擦卡」抽獎。當中最重要是一注獨中的10元3T,可得彩金高達5,000萬,[1]此舉吸引全日九萬多人到兩個馬場「博殺」,以至11場賽事的投注額高達12.61億元,比去年增加8.6%。而在同一個星期,又有5,000萬的六合彩,遂把賭風吹得非常熾熱。[2]
 
馬會之後承接此氣勢,於3月2、9及16日一連三個跑馬地賽馬夜,舉行「酒‧在快活谷」活動,馬迷只要付150元就可以一邊試酒,一邊賭馬,現場更有葡萄酒專家在教授品嚐美酒技巧。[3]
 
馬會透過不同的活動,包括利用節期的氣氛、表演、美酒等作宣傳,無非是希望吸引人進入馬場下注,讓賭博由一直以來較為粗野的「搏殺遊戲」,變成有品味、高格調和充滿佳節氣氛的活動。巿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賭風「洗禮」後,漸漸認定佳節到賭場是指定活動,甚至時尚。而青少年從媒體所目睹的,是歌舞昇平的美麗畫面,只會更吸引他們「一夠秤」便到馬場「趁熱鬧」。
 
馬會年年賺錢,政府和慈善機構所得卻只是九牛一毛,在「不鼓勵賭博」的政策框架下,我們認為,馬會根本無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去宣傳賭博。我們同時要求博獎會細心研究馬會類似的「經營手法」是否合宜,並要求馬會在賭博宣傳上盡量低調,減少青少年和本來無意參與賭博的市民受到這些活動的吸引。
 

 
[1]2011/02/02,《文匯報》,A07瑞兔賀歲,〈賽馬六合彩新春1億橫財〉。
[2]2011/02/06,《明報》,A03港聞,〈賀歲馬投注額10年新高半億三T吸客近10萬人入場〉。
[3]2011/02/22,《商報》,A15香港新聞,〈150元可品嘗8種葡萄酒快活谷夜馬首辦美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