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者清 旁觀者迷

18/09/2011

這些年來,經常都有旁觀者對「新造的人協會」指指點點,甚至作出譏諷謾罵,可是,親身接受過服務的阿恆(化名),以及有一名「出櫃」兒子的KK(化名)卻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沒有協會的關顧與同行,受同性吸引的阿恆,未必能夠排除萬難,向女友求婚;如果沒有「盼望組」、「Daddy組」的支持,KK也不曉得怎樣與兒子改善關係。真的難以想像,如果協會被迫終止服務的話,他們的路,可以如何走下去……。在此懇請各位旁觀者,在作出任何批評之前,可否停一停,回應協會會友的呼籲︰“Friends, lend me your ears!”

個案一︰由相識、相分到承諾同行

阿恆高中開始發現自己受同性吸引,不時徘徊於腦海幻想與瀏覽網頁之間。大學時信主的阿恆,以為靠著靈修祈禱讀經,同性吸引便可慢慢消失。踏足社會兩年後,阿恆開始跟大學同學彤彤拍拖,但同性吸引帶來的困擾卻從未減退,幾個月後他向彤彤提出分手,並透露了隱藏多年的秘密。

那時彤彤感到很徬徨,不敢亂向人傾訴,不斷上網打電話向不同機構求助,其後找到了「新造的人協會」,便勸阿恆試試。原來阿恆幾年前曾經致電求助,惟當時心態未準備好,協會亦沒有強逼他接受輔導,最後不了了之。

今趟阿恆再次求助,經過半年輔導,才被邀請參加小組。「由互不相識到坦誠分享,從同性掙扎、生活瑣事、工作前路到感情抉擇,大家無所不談,組員真的很『上心』,認真跟進並為你守望,弟兄們一起成長,很鼓舞!」阿恆談得眉飛色舞。

同性或異性戀  一樣要聖潔

他參與小組後年半,終與彤彤復合,早前更部署求婚,而組員得悉後的反應,也令阿恆非常感動。「我跟組員分享,他們表現得比我還雀躍緊張,紛紛獻計,姑且勿論work 唔work,實在感受到他們的care,甘苦與共的好兄弟,這是教會生活少有feel到的……」

透過「新造的人協會」的服務,阿恆學習到不再把同性戀問題放大,這樣便有餘力照顧身邊的人,生命的承載力也高了。惟他也不否認:「我不能說完全不受同性吸引,但生命除了同性戀還有其他,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很認同一位前同性戀者(袁幼軒)[1]的分享:無論你是同性戀或異性戀,都要尋求在主裡的聖潔!」

個案二︰誰明「櫃」父心?

「養兒100歲,長憂99」是為人父母者的慨嘆,眼前的這位父親KK也不例外,他獨力承擔著重甸甸的情緒包袱,舉手投足都予人沉重的感覺,一切從六年前那個晚上開始……

由懷疑到查證,雖已做好心理準備,但當從外國回流升學的兒子「出櫃」(Come out)的一刻,KK還是不懂回應,為父者淡然一句:「我想先自己靜下來。」背後盡是傷心難過,心痛兒子走上這條看似沒將來的路。

那時,KK形容自己好亂、好困惑、好辛苦,不斷上網東找西尋,又不能隨便跟人商量,惟有與太太一起禱告。數天後,KK對兒子說:「我好清楚自己的立場,不會接受你這個選擇;不過,你是我的兒子,無論如何,我也會接納與愛你。」

無力感壓心頭  組員互支持

父子在同一教會聚會,為尊重兒子私隱,擔心惹來不必要的誤會,或令兒子感到被傷害,KK不曾向教會肢體或親友傾訴半句,開始「入櫃」生涯。後來,KK透過一個同性戀講座認識「新造的人協會」,參加了協會的家屬小組(盼望組及Daddy組),總算找到一個傾訴地方,將壓在心頭的一口氣呼出。小組雖沒有改變子女性傾向的靈丹妙藥,KK卻找到很多對願意聆聽的耳朵。

KK一直認為兒子只要肯「留」在原來的教會,便暫可放心。豈料,兒子參加了另一家專牧養同性戀者的教會聚會,上了幾節查經班後,高談闊論,主動跟KK討論信仰與同性戀的問題。為了認識兒子的教會,KK還是努力保持冷靜,嘗試跟隨兒子返聚會,閱讀該教會出版的書籍,卻始終無法認同,也不明白為何一些教會牧者或社會服務機構,只勸導青少年安心享受幸福快樂的同性戀生活,難道不可選擇離開同性戀?離開便一定抑鬱自殺?

KK黯然低頭道:「我們做父母很辛苦,一向認為自己冷靜而不易受情緒影響,但這件事發生後,心情難以舒緩,很多時自己靜下來,想著想著……便哭了。」除了上帝以外,協會的Daddy組便是唯一抒發情緒的地方,一群同路人才能感受的明白與認同,父親之間的彼此提醒,一起交流跟子女相處的心得,學習如何有智慧地表達愛與關心,讓他有力繼續走那「接納而不認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