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Batman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6/11/2007

香港人是愛熱鬧的一族,「Batman」來港,大部份市民都樂於陷入「趁墟」狀態──這是港人有趣之處,人流易集中,住所、辦公室的燈火也易集中,故此維港夜景,無論在外觀和地方文化上,也極具象徵意義,給片商看中,也不無道理。
 
在香港,電影拍攝事宜是由「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專責的,即如官員所指,拍攝荷里活賣座電影雖涉及不少後勤方面的挑戰,但估量過對香港國際聲譽、經濟收益後,認為這些努力對香港來說均是值得的,故全力提供協助,實在無可厚非。
 
至於環保人士指責有關拍攝,需要商戶在連續7晚共61小時連夜開燈,是不環保的行為,也是理直氣壯:若然「環境保護署」想成人教導孩子,出入房間都得關燈,從小就得培養節能的習慣的話,今次的確是在幾十座無人使用的大廈內長開電燈,難免被人怪責浪費。
 
於是,拍「Batman」和保「藍天」,一時成了衝突,然而這是必會發生的事情嗎?一個很簡單的想像:「Batman」要救情人,救香港,甚至救地球都可以,但為什麼不可以全黑的維港,最後復見光明作象徵?這邊大家一同關燈,體現環保,那邊仍舊拍攝,豈非一舉兩得?
 
另一方面,讓維港燈火全開,又是否一定是浪費?燈開了,可以用來照裡面的人,也可以用來豐富外面的景致。今次是世界級的大製作,既有時間限制,又不是常規活動,這次是大規模動用燈光,而非無意識的開啟,一次過讓世界看到香港的美,也是有效地使用能源吧!
 
大家本著善意,欲成美事的心,本來都是很可貴的,問題是不同意見的人士,能否耐心地也體察別人的想法和做法:例如落實創作時,創作人是否可以顧念對當地環境的影響?而推動環保時,環保人士又是否能配合不同人士,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訴求?都非常重要。否則,就是再好的意念,也只會惹來各執一詞的爭拗,無助於建立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