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政綱非空談 治標治本方可取

吳庭亮   |   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30/08/2012

環保已變成潮流,在立法會候選人的政綱中幾乎已是不可或缺的部份。然而,基於不同的政黨立場和政治背景,環保政綱背後的理念是甚麼?基督徒如何判斷哪些政策適合香港而值得支持呢?
 
首先,基督徒必須先明白為甚麼要保護環境?簡單來說,因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也靠上帝繼續運行。破壞環境,「是玷污其所反映的造物主」,[1]就像摑了上主一巴掌。相反,保護環境,讓我們可以感受和讚美上帝創造的美好。第二,上帝賦予我們管家的職責,管理祂所創造的,不好好保護環境,我們便是失職了。第三,環境受破壞,很多時候產生不公義的影響,富裕的人對環境的破壞通常較大,貧窮的人承受環境破壞後的影響通常較深。所以,保護環境,讓貧窮的也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中生活,減少環境污染帶來的病痛。
 
環保政策必須既治標、更治本。以垃圾為例,過去的政策只在興建棄置設施如堆填區、轉運站等,及至近年推行廢物回收,也局限於提供足夠的回收箱和回收再造設施。這些硬件配套雖然十分重要,卻是治標而不是治本。垃圾的問題源於消費,產品的價格只反映生產和銷售成本,沒有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尚在討論中的生產者責任制是朝向這方面走。在源頭減廢才能真正減少每年運往堆填區棄置的500萬公噸垃圾,[2]減低對堆填區空間的需求。同樣,要推行回收,必須提供誘因和懲罰(carrot and stick),讓棄置可回收物料的人三思,討論多年的按量徵收的垃圾費是一種懲罰性方式,用得合宜,可同時收到減少廢物量和鼓勵回收的效果。
 
須兼顧全球福祉
第二,環保政策必須針對本地情況,也要保護地區、全國以至全球環境。環保問題不會受國界的限制,空氣污染是典型的例子。雖然香港工業式微,但空氣污染物可以從北移的工廠,透過無分疆界的大氣回流香港。香港背靠祖國,特別是輸入廉價的工業製成品,同時也承受內地工廠的污染物,所以,香港必須與內地協商工業污染的解決方法,並以香港的資金和技術協助內地工業和發電廠減少污染。另外,作為地球村的公民,香港必須在全球的環境問題上盡力。各政黨近年都關注溫室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推動力仍然薄弱,政策只限於自願性質,更沒有清晰和具體的目標。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自1990年簽署以來,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由1990年的3,530萬公噸升至2009年的4,290萬公噸(圖一),[3]比較公約在1997年簽訂的京都協議書[4]中對已發展地區的要求相距甚遠。
 
明光社

資料來源:環保署
http://www.epd.gov.hk/epd/tc_chi/climate_change/files/HKGHG_CarbonIntensity_201201.pdf
 
在香港,溫室氣體主要是使用能源時排放。能源是一個敏感的題目,很多政黨過去都不敢太進取,只是隔靴搔癢,或只關注電費等民生問題。例如,香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是發電,本地用電量在過去20年穩定增加,即使耗電量較大的工廠已北移內地令工業用電量持續減少,但整體用電量仍然上升了76%,住宅用電量更大幅增加了109%(圖二),遠高於同期人口的增長(只有24%),這與市民生活富裕和經濟發展有莫大的關係,同時也反映政府能源保育和提高能源效益的政策沒有果效。
 
明光社

資料來源:
政府統計處(2001)香港能源統計二零零零年年刊,香港:政府統計處
政府統計處(2006)香港能源統計二零零五年年刊,香港:政府統計處
政府統計處(2012)香港能源統計二零一一年年刊,香港:政府統計處
 
高瞻遠矚尤重要
第三,環保政策必須要有遠見,不應短視,更不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舉例來說,香港進行很多大型基建和發展項目,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這本是好的。但礙於香港發展急速,環境影響評估往往在短時間內完成,甚至連基線研究也沒有足夠時間或未能在合適的季節內完成,更遑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充分的分析。[5]另外,因各發展項目是獨立進行環評的,加上只有大型項目才須要進行環評,因此很多較小型項目累積的影響和大型項目所產生協同效應的影響,可能遠超過個別項目影響的總和。[6]這也成為環評小組的限制,往往因著香港的經濟發展和需要,環評不能真正發揮保護環境的作用,香港環評制度自80年開始,已完成的環評達500多個,但只有寥寥數個發展項目因不能通過環評而停止。[7]而通過的項目,環評要求的緩解措施通常只是要符合法例基本要求,如自然保育紓緩措施,考慮了成本效益之後,結果是這裡補償一些,那裡補償一些,長遠的自然保育仍然是紙上談兵或支離破碎的。因此,立法會在考慮大型基建和發展項目的同時,必須作整體的考慮,而不單單著眼短期的經濟利益,忽視了長遠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更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紓緩措施。
 
環保議題是比較技術性和複雜的,本文只從幾個原則表達了對環保政綱的考慮:既治標又治本、保護本地以至全球環境和長遠的眼光。當然,一顆欣賞和保育環境的熱心,是同樣重要,因為環保是一場不易打的仗,既要抗衡現代社會消費主義中的浪費,更要在經濟必須不斷增長的迷思中找尋社會大眾可認同的出路。
 

 
[1]萊特2011基督教舊約倫理學:建構神學、社會與經濟的倫理三角,台北:校園,黃龍光譯,141頁。
[2]環境保護署(2011)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 - 二零一零年的統計數字/香港:環境保護署
[3]資料來源:環保署
http://www.epd.gov.hk/epd/tc_chi/climate_change/files/HKGHG_CarbonIntensity_201201.pdf,2012年7月26日登入。在1994年及1999年間,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曾大幅減少,主要是因為大亞灣核電廠投產和龍鼓灘發電廠開始使用天然氣發電,均不是減排溫室氣體的政策考慮。
[4]京都協議書要求已發展地區在2012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至較1990年的水平低5.2%,若香港根據這協議減排,應只排放3,346萬公噸。
[5]Dudgeon, David and Corlett, Richard. 2011.The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of Hong Kong, revised edition, Hong Kong: Lions Nature Education Foundation.
[6]同上。雖然政府已就政策和大型發展計劃進行「策略性環境評估」,但這並非法例要求,其建議的紓緩措施也受限制。
[7]前環評小組主席吳祖南博士指出,也有一些發展項目在未經公眾諮詢的階段而因環境及其他考慮遭否決,但為數也不多。
關注範疇: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