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別人,多問一句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13/05/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台灣

10年前到台北旅行,總是要去西門町走走。按旅遊雜誌的推介,找到西門捷運站旁的成都楊桃冰。喝過一杯,印象深印至今。用台灣人的說法,楊桃冰就是「古早味」,是一種傳統、承繼、堅持的味道。現在,居於台北近兩年,反而不多逛西門町。但每次偶然到訪,也想喝一杯楊桃冰,感受一下60年老店的氛圍。只是每每也因在門外那十數位的輪候顧客而卻步。

昨天,路過該店,竟只有兩、三人在排隊,便隨即跟上。怎料嘗到的不僅僅是「古早味」,更是難能可貴的「人情味」。

「一杯楊桃冰,內用。」

「有果肉的那種?」

「是的。」

「你是剛剛捐血?」:店員見到我左手手肘裹著綁帶,問道

「對呀。」

「捐血還好,若你是摔倒敷藥,就不能喝冰。」

「是這樣嗎?」

「是的,很多受傷的人也不知。敷了藥是不應該喝冰,對身體不好。」

「哦!是這樣,謝謝提醒。」

隨後,我拿著冰到店內享用,心想:「若我真的是敷了藥,店員會繼續賣冰給我嗎?」「若她堅持不賣,賺不到錢的是她,損失肯定不是我。」「顧客那麼多,店員其實是不用作出提醒?」「關心陌生人的身體狀況,大概也不是店員的責任吧!」「若我堅持要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責任就必然在我。」

看重他者,為別人著想,作一些「份外」的事,不單單看自己的利益,不受限於自己的「份內」或責任。

一名普通的店員,尚且重視客人的健康,那麼一個自忖負責任、有承擔的政府,對市民的健康,又應抱甚麼的態度?

小島政府為表現得在防疫上的積極,除了持續突擊封區外,就是用盡千方百計來「鼓勵」市民接受注射疫苗。筆者無意辯論疫苗的有效性或副作用,姑且相信兩名孕婦的流產不是因注射疫苗所至。但作為有良心的政府或官員,也不能以接種人士已閱讀接種須知及簽同意書,或合理化中心職員難以逐一向接種者確認須知內容,而涼薄地說出一句:「所以肯定係接種人士自己本身需要負嘅責任。」[1] 一句表示同情、關懷的說話,真的是那麼難以啟齒?還是為官者認為一但表達同情、關懷,就是一種失威、示弱的表現?

「……不可能接種中心的醫護人員每一項,不止懷孕,還有很多事情逐項確認。」這種說法是合理?還是歪理?

回說捐血的經驗。筆者在香港時已是定期捐血者,每次需要填寫一份四頁的問卷,並需要個別與護士面談作確認。在台灣大概也差不多,不同的只是更為嚴謹。

「請問你的名字、血型、出生日期?」在護士室內

「請問你的名字、血型、出生日期?」坐在抽血的座位上時

「請問你的名字、出生日期?」準備入針抽血

「請問你的名字、出生日期?」捐血後,準備拔針

不足20分鐘,問了四次相同的問題,為的就是「確認」,就是避免出錯。

在小島政府積極「鼓勵」注射疫苗的氛圍下,筆者真的按官員的建議思考「谷針」論是否合理。[2] 只是想到,若醫護多問一句,就如楊桃冰店店員多問一句,而導致「顧客」離開……損失會是誰呢?

相比之下,看重陌生人健康的楊桃店店員似乎真的是不計算「損失」。

 


[1] 〈孕婦接種復必泰後流產 聶德權:責任在接種者身上〉,NOW新聞,2021年4月15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431196(最後參閱期:2021年5月12日)。

[2] 〈聶德權︰外界應思考「谷針」論是否合理〉,香港電台網站,2021年5月1日,網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88732-20210501.htm(最後參閱期:2021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