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百萬》,幫助《天水圍》= 天方夜譚?
燭光網絡 66期 (p.26)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下稱《一》)是齣低成本高回報的電影,無論獎項、票房一致獲得佳績,讓觀眾在光影中親睹印度貧窮一面,引發善心人士解囊施以援手,這足以見證影像在動員社會族群改善不平、不公的正面能量。
誠如電影《墨攻》所言,弱者不一定代表全然良善,當梁城面對強者趙國攻擊,得墨者革離(劉德華飾)相助解困,豈知梁城城主(王展文飾)以惡報恩,企圖把他殺之而後快,劇情虛構,但人性刻劃卻是真實,超越時空至今日。
《一》中一位女童演員阿里的父親在老外記者佈局試探下,願意以230萬港元把女兒賣出,[1]更對《一》大收旺場,而演員所得相對微薄大表不滿,但價錢明顯是勞資雙方早早協商出來的結果(除非事前擬定合約,部分片酬與票房掛鉤),不能輸打贏要,難道電影虧本則要演員「回水」乎?
其實導演已設立基金,確保兩位小孩獲得長期教育及生活的資助,因一次過撥款無疑可賺取一時掌聲,有效叫相關家長封咀,但暴發戶對穩健的理財知識多數欠奉,金錢能否用得其所最終叫孩童得益是個疑問。
或許由於輿論影響,電影製片人捐出約580萬港元改善孟買街童生活,他們會把金錢託付一個長期關注印度兒童的慈善組織,讓5,000名街童得到五年的教育資助,[2]數額相比電影共3億美元的收益是九牛一毛。
不過金額多少才算合理,討論只會沒完沒了,應著緊還是金錢究竟如何有效運用,只要計劃周詳、得宜,「小」資本的長遠威力不容輕視,近期例子就是第廿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四個獎項贏家──《天水圍的日與夜》(下稱《天》),導演許鞍華(出品人是王晶)獲獎後表示,只要題材、拍攝具質素,低成本製作也有市場。[3]
把現象推而廣之,與其日思夜想矢志踏上《富貴迫人》式的橫財路,不如守穩上天助你賺來的一分一毫,管得合宜花得其所,發揮時間、累積的功效,小康不難!莫忘有色人種能夠入主白宮,天文經費就是由無數小市民幾個小錢累積而來!
縱然《天》與《一》屬小本製作,同樣惹起大眾關注乏人了解的社區民情,但別把它們簡單還原為宣明會、樂施會等呼籲援助的製作,貧窮、交通阻隔是個背景,前者內容關注城市歷史發展對傳統、人性所帶來的挑戰,後者則是為社會固有悲情標籤作出大平反,以自食其力的角色為天水圍居民奪回自尊。
人有著群居傾向,需要守望相助方能共存,對於施與受雙方,以甚麼形式最為有效、甚麼態度至為體貼是個不易學習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