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等」車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11/11/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台灣
明光社

若你問任何一個新來台灣居住的人:「在這裡,除了語言外,有甚麼是你最不習慣?或最感到奇怪的事?」我相信十居其九也會提到一件每天也會發生的怪事。這就是每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在大街小巷中竟能聽到《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這兩首悠揚的古典音樂。在音樂響起的地點,總會有一群人在「等」車或「追」車。他們所「追」所「等」的,並不是偶像明星所坐的名貴房車,而是一輛黃、一輛白,形似貨車,還夾雜著陣陣異味的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它們所到之處總會響起以上的樂曲。

在香港,討論垃圾處理/收費、資源回收已超過15年,[1] 近日稍有眉目,[2] 但能否落實執行或持續,仍有待觀望。反之,台灣在處理垃圾,由昔日有「垃圾島」之稱,卻於2016年備受《華爾街日報》盛讚其資源回收率,足以媲美歐洲先進國家,[3] 其成效實在是得來不易。處理垃圾由過去「掩埋為主」到1991年起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由1997年推動「回收」概念,到2006年實行「垃圾強制分類」,分別為:「資源回收物」、「廚餘」及「一般垃圾」;一方面,設立監察懲罰的機制,同時又推動、鼓勵及補助環保回收行業,[4] 讓社會整體能重視垃圾處理,並朝著正面的方向發展。

在台灣,「追」「等」垃圾車,可算是一種奇觀,也亦是一種「美景」。其美麗之處,就是市民樂意貫徹執行,不論是事前的分類,或定時的等候,也需要花上一定的時間、心力。他們願意樂成此事,其中的元素就是市民相信其所花的努力及時間是有成效的。

筆者在香港曾與一位牧師就資源回收有一段對話。

那天,筆者到訪那位牧師,他正在家中把紙張作分類回收,其仔細程度,就是把文件中的釘書針一一拔出來。筆者隨意說了一句:「為何花那麼多時間作分類/整理,反正收垃圾的人(或公司)最終也會把回收物品與一般垃圾一起丟棄。你這樣做豈不是白費心機?!」牧師只是一句簡單的回應,令筆者這麼多年後仍銘記於心,亦備受教導:「別人如何處理我管不了,我只知做好自己的本份。」

「別人」(政策及執行措施)處理不善,正正就是香港難以推動分類回收的癥結所在,但卻太少香港人能像那牧師一般,願意克盡「本份」,不為「別人」所影響,堅持做「對」的事情。香港人大多數也是實務的,我們會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及有回報的事情。若我們發現自己就垃圾及回收品所作出的分類處理,最終對改善環境是沒有果效時,市民的執行動力及意欲就會自然地減退。筆者曾居於長洲數年,得知有機構推動廚餘回收,所收集的「廚餘」經處理後,轉化為有機肥料,再送贈給居民及有需要的機構。有不少市民響應,原因就是這行動既能減少垃圾量,又能讓他人有所裨益。

能見到「成效」才作出行動?還是藉著持續行動來促成「成效」出現?

在台灣,亦有不少人質疑所回收的物品是否得著妥善處理。但同一時間,有更多市民相信他們的行動是有價值。把可回收的資源分類清楚,最終能否可完全被「重用」或有效地處理,或許仍是未知之數。但肯定的是,若沒有分類處理,就一定沒有「重用」的可能。

懷著「信念」堅守個人的「本份」,或許結果仍未達致完滿,但其行動必定能對周遭的人造成影響。正如筆者身居台灣,也樂意每天拿著數袋已分類的物品,在特定的時間,守候、等待那悠揚的樂曲到來。既能欣賞由群眾所構成的「美景」,同時也樂在成為這「美景」中的一點色彩。


[1] 黃金棋:〈垃圾收費|醞釀15年歷四屆政府今「胎死腹中」 料須重走立法程序〉,《香港01》,2020年6月2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488349/垃圾收費-醞釀15年歷四屆政府今-胎死腹中-料須重走立法程序(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11日)。

[2] 黃金棋:〈垃圾徵費|今三讀通過 住戶料每月付逾30元 市民要知的三大影響〉,《香港01》,2021年8月2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66330/垃圾徵費-今三讀通過-住戶料每月付逾30元-市民要知的三大影響(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11日)。

[3] 〈台灣垃圾處理有方 華爾街日報盛讚〉,環境資訊中心,2016年5月20日,網站:https://e-info.org.tw/node/115481(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11日)。

[4] 林嘉淇:〈【海洋垃圾】從分類到回收 台灣廢物政策人人讚好?〉,《香港01》2018年11月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周報/255187/海洋垃圾-從分類到回收-台灣廢物政策人人讚好(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