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的思考

陳永浩博士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25/06/2015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早前大埔老人院虐待老人家的事件,震驚全港。香港的老人問題固然嚴重,但大家都驚訝,還何香港已這樣富裕,老人服務的資源為何還是這樣缺乏?中國人文化不應是「敬老」的嗎?
 
這叫人想起了一部差點被人遺忘了的戲:《楢山節考》
 
故事是這樣的:傳說在日本楢山下的一個小村落,保持著一個難以想像的習俗:老人一到七十歲,便由長子背負上山,留在山上,這樣做,美其名是以為先輩會得到山神的祝福,實情則因為村子糧食不足,為減少「食飯」人口(片中其中一幕,就是在田裡有個凍死的胎兒,山上有連連的白骨),便這樣「處理」了只吃不做,等日子的老人家…
 
故事主角的媽媽,年紀快將七十歲了,按照習俗也差不多是「上山仙遊」的時候,但她還是健健康康,牙齒仍滿滿(當地習俗就是老人會甩牙,那就會吃小點東西),竟然被人話柄。最後,她只有偷偷砸碎自己的牙齒,還要安頓好兒子們,幫他們找個女伴和安排生活,才能上山去。戲裡的終章,就是當年冬天,長子背著媽媽上山,但見山上滿地白骨,兒子不忍放棄母親,但母親安然坐在山上,將兒子趕下山…
 
早前去了日本,看看風景之外,最大的「風景線」其實是人,尤其是老人家:「楢山節考」的年代早已過去了,日本也是出了名的「老人國家」。可是,在日本見到的老人,都朝氣得很,走得比你快(當然,在護養院,或是狀況太差的可能見不到了),那種「陽光、正氣」,真是好好看。
 
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他們很多是「做到老」:殷殷勤勤地工作,敬業樂業。更重要的是,社會對老人家是尊重的,看他們是有能力的一份子(當然,亦可能是他們生活不足,不能退休…那是後話)。其實,人也真是這樣,有工做,有寄託,有尊重,而這正是我們社會欠了長者的…

 

關注範疇: 
傳媒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