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西降」? 甚麼是「東」?甚麼是「西」?
地區:美國
引言
近年來不少人都提及「東升西降」,其大意是: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世界,將會逐漸取代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主導地位。「東升西降」是一個政治口號,而不是嚴謹的學術理論,故此,我在這裡只是通過「東升西降」這個概念來借題發揮,充其量這只是一篇雜文,而不是學術討論。還有,提起「東升西降」的論者都是以全方位著眼,但東西方較勁的範疇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多個層面,我並沒有這個能耐和雄心去全面分析,在這篇短文我只是聚焦在以科技為導向的經濟層面。
誰能名列全球20大?
無可置疑,現代經濟的火車頭是高科技,哪個國家或地區在科技上領先,自然在經濟上便會穩坐龍頭地位。兩年前波士頓諮詢集團發表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為世界上具有最新創意的公司排列名次(表一),除了耐克(Nike)和沃爾瑪(Walmart)之外,其餘都是高科技公司,當中美國公司佔了14席,亞洲公司佔了六席,而頭四名全都是美國企業。
表一:2020年全球最具創意公司的排名
名次 |
公司 |
國家或地區 |
1 |
Apple |
美國 |
2 |
Alphabet (Google) |
美國 |
3 |
Amazon |
美國 |
4 |
Microsoft |
美國 |
5 |
Samsung |
南韓 |
6 |
Huawei |
中國 |
7 |
Alibaba |
中國 |
8 |
IBM |
美國 |
9 |
Sony |
日本 |
10 |
Meta (Facebook) |
美國 |
11 |
Tesla |
美國 |
12 |
Cisco |
美國 |
13 |
Walmart |
美國 |
14 |
Tencent |
中國 |
15 |
HP |
美國 |
16 |
Nike |
美國 |
17 |
Netflix |
美國 |
18 |
LG |
南韓 |
19 |
Intel |
美國 |
20 |
Dell |
美國 |
不過,若果只以單一條件去衡量,偏差是在所難免的,而且創意是十分抽象和難以量度的概念,比較客觀的條件是公司的營運收入和市場價值,表二和表三分別顯示出,以營運收入和市場價值而言2022年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20間科技公司, 在表二中,亞洲公司是大多數,總共有11間上榜,美國公司則有九間榜上有名,在頭五名中出現了南韓的三星和台灣的富士通。
表二:2022年全球最高營運收入的高科技公司排名
名次 |
公司 |
國家或地區 |
1 |
Apple |
美國 |
2 |
Samsung |
南韓 |
3 |
Alphabet (Google) |
美國 |
4 |
Foxconn |
台灣 |
5 |
Microsoft |
美國 |
6 |
Huawei |
中國 |
7 |
Dell |
美國 |
8 |
Meta (Facebook) |
美國 |
9 |
Sony |
日本 |
10 |
Hitachi |
日本 |
11 |
Intel |
美國 |
12 |
IBM |
美國 |
13 |
Tencent |
中國 |
14 |
Panasonic |
日本 |
15 |
Lenovo |
中國 |
16 |
HP |
美國 |
17 |
LG |
南韓 |
18 |
TSMC |
台灣 |
19 |
Cisco |
美國 |
20 |
Xiaomi |
中國 |
表三採用另一個準則:市場價值,如果以此為標準,那麼全球20大上面只有四間是亞洲公司,而頭七名都是美國企業。
表三:2022年全球最高市場價值的高科技公司排名
名次 |
公司 |
國家或地區 |
1 |
Apple |
美國 |
2 |
Microsoft |
美國 |
3 |
Alphabet (Google) |
美國 |
4 |
Amazon |
美國 |
5 |
Tesla |
美國 |
6 |
Meta (Facebook) |
美國 |
7 |
NVIDIA |
美國 |
8 |
TSMC |
台灣 |
9 |
Tencent |
台灣 |
10 |
Samsung |
南韓 |
11 |
Alibaba |
中國 |
12 |
Pfizer |
美國 |
13 |
ASML Holding |
荷蘭 |
14 |
Cisco |
美國 |
15 |
Broadcom |
美國 |
16 |
Eli Lilly and Company |
美國 |
17 |
Adobe |
美國 |
18 |
Abbott Lab |
美國 |
19 |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
美國 |
20 |
Abbvie |
美國 |
美國一枝獨秀,亞洲多元爭鋒
「東升西降」是否將會發生還是已經發生呢?這要視乎甚麼是「東」?甚麼是「西」?如果「西」是指美國,那麼無論從創新意念、營運收入、市場價值去衡量,美國高科技公司仍然佔據著難以挑戰的霸主地位。然而,若果「西」是指整個西方世界,讀者可以清楚地見到,只有荷蘭半導體巨人ASML Holding出現在表三,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間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歐洲公司可以躋身20大之林。
換言之,若果將來美國在科技上停滯或者衰落的話,沒有任何西方國家可以接棒。相反,亞洲卻出現了多元爭鋒的局面,亞洲科技龍頭包括了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南韓、日本的公司,其相互競爭出現了此起彼伏的趨勢,舉例說,日本半導體曾幾何時是舉世無匹,但後來被南韓和台灣迎頭趕上。在行動電話和電訊科技方面,南韓的三星、中國的華為和小米在不同時間各領風騷。
東亞國家優秀的工作倫理
1970年代中期,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開展了七大工業國峰會(G7 Summit),那個時候這份清單上有六個經濟體是西方強國,現在可以說是風水輪流轉。以上的現象引發出幾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為甚麼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依然持續強勁?為甚麼亞洲國家能夠在科技上突飛猛進?為甚麼很多西方國家好像是一蹶不振?我沒有能力和時間去探討以上所有問題,我姑且略略提及自己對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的粗淺觀點。
亞洲包括了很多國家和地區,聰明的讀者應該會留意到,亞洲科技龍頭都是集中在東亞,而中國大陸、台灣、南韓、日本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程度上都受過中華儒家文化的影響,這當然不是新鮮的見解,幾十年前香港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已經提出過儒家工作倫理對經濟的積極影響,這說法頗具爭議性,我不打算在這裡詳細討論。我想提出的另一點是教育方法,很多教育理論家都批評東亞那種鼓勵死磨、死練的教學方法,認為這種取向會扼殺創造力,但我會提出異議,古語有云:「欲求生學問,先下死功夫。」亞洲國家能夠培養出那麼多一流工程師和科學家,難道不是與此有關嗎?
牢不可破的框框
此外,現在世界上最熱門的科技之一是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中美兩國在這個範疇上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歐洲只有旁觀的份兒。關於歐洲滯後的問題,很多評論家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例如勞工法、企業法,在這裡筆者嘗試從心理學的試點出發。提起歐洲的科技產品,我相信不少讀者都會馬上聯想起歐洲的名貴房車和馬力強勁的跑車,例如平治、寶馬、保時捷、法拉利、林寶堅尼……。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字,全世界用於汽車的研究經費,歐洲佔了53%,日本佔了26%,美國只佔14%;在電腦軟件方面,歐洲市場只是佔了全世界研究經費的8%,美國則是高達77%。簡單地說,美國比較著重電腦科技,歐洲卻仍然著眼於傳統的機械工程。根據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說法,任何突破的創新都會破壞現存的秩序。我在另一篇文章曾經提過,任何傳統和身份認同掛鉤之後,現存秩序便不容挑戰,例如講求精密思維是德國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特徵表現在哲學、鋼琴製造、光學儀、汽車工程……等等,無怪乎投資在汽車工程變成了牢不可破的框框。
若果歐洲人不願意壯士斷臂,那麼東升西降可能會成為持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