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明牧師 關社不言休

11/07/2011

朱耀明牧師的社關光譜是很闊的,他不單止參與民主運動,而事實上,自1974年他加入柴灣浸信會以來,在推動地區服侍的工作上亦相當積極,深得柴灣街坊的肯定。
 
朱牧師說︰「我認為柴灣浸信會在柴灣,一定要有它的社區作用和功能,它必須和這社區的人同行。」在70、80年代,街坊最關心的,是居住環境、就業、子女就學的問題,為此,他決定在柴灣浸信會大樓內辦學前教育,成立職青中心,同時又為居民爭取興建東區走廊、東區醫院,改善區內設施。

教堂門大開  無非為街坊

而近年,隨著人口老化,柴灣街坊最需要的,是醫療服務。於是朱牧師花了四年時間,籌備在柴灣浸信會大樓內再興建柴灣浸信會社區健康中心,當中集齊中醫、牙科、物理治療及多個專科服務,已於今年6月正式投入服務。
 
「柴灣浸信會和其他教會很不同,街坊很容易進入我們的教堂,我們大樓既沒有森嚴的守衛,大門也是長開的,因為我們興建這座大樓,最主要就是為柴灣居民。」他相信,教會辦服務,是愛心關懷的彰顯,因為屬靈培育,如果無行動去配合的話,這並非信仰原來的意義。
 
朱牧師的社運形象深入民深,然而,在他心目中,關社不一定要遊行示威。「我認為堂會真正的社關,就是扶助弱小,這包括團體、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來說,遊行與社關未必一定有關係。」
 
他又補充,興建柴灣浸信會社區健康中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讓羊群進入教會。「我構思的醫療中心,不單單是做醫療,而是想用教會做最大的安全網,讓有需要的人入了來之後,最後教會就成為他們的家。」

信仰出發  彰顯公義

雖然朱牧師在去年已經榮休,退下柴灣浸信會的牧職事奉,惟朱牧師仍然有其監察社會的公民角色,並繼續擔任香港民主發展網絡主席,以及香港公民教育基金會核心成員的職務,用行動去實踐公義。
 
他說︰「我相信在民主運動方面,上帝仍有工作要我做,所以我沒有打算退下來,即使將來體力不夠,我仍會做同行者。」
朱牧師再三強調︰「民主制度就是一種生活,即對別人的尊重、寬容、接納,以及對別人權利的重視,而基督教的信仰基礎就是公平,因此基督徒本身就是最能夠作出回應的,假如我們都不出聲,誰來出聲呢?」
 
朱牧師又指出,當今教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信徒只單單重視自我得救,卻沒有想到得救後,應有一種新的生活模式,並且要為他人而活。他勉勵大家,神的心意並非很奧妙,無論在教會、在社會,我們眼所看見的,就是神的心意,只要投身其中,便是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