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80、90後的種種理解與誤解

──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葉兆輝教授   |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教授 | 整理:吳慧華、陳永浩
15/10/2011

摘要
葉教授相信80、90後的迷思,是由傳媒製造的。報紙、電台、Facebook、高登網站沒有經過過濾,不斷向公眾描述80、90後是一班反政府、激進、不理智、憤世嫉俗、對傳統價值淡忘,以及製造事端的麻煩者。事實上,根據不同的數據及資料證明,並非所有80、90後都與傳媒所描述的一樣。
 
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別委託了香港大學進行一項研究,藉此評估及了解香港年青一代的需要、對社會的看法以及所面對的困難。受訪的80、90後與傳說中的80、90後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對現行的公共參與制度相當不滿,感到自己的聲音被忽視,雖然有受訪者表示他們與政府談判的籌碼,便是於網上集體表達意見,而遊行示威才能引起政府注意,但受訪者普遍不認同以暴力的方式參與社會活動。而當傳媒集中討論他們為住屋問題而煩惱時,受訪者主要的不滿其實是來自地產霸權,不滿地產商的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的官商勾結。
 
葉教授指出大部份受訪的80、90後都是上進的,認為進修有助升職。而他們也重視傳統家庭價值及婚姻制度,在300多個受訪者當中,有80%認為孩子需要一個家,可以在家長陪伴下快樂地成長。不過,與以往相比,他們的確是困難的一代︰少了一個邁向置業的階梯;昂貴的租金令創業困難;升遷有阻力,更加上香港銷售業愈發蓬勃,工種卻未夠多元化;這些因素都使年青人對工作的投入感不高,但其實他們大都學歷水平高,有上進心,希望有自我探索的空間,若然政府能好好協助他們,將會有很大幫助。
 
引言
2010年初,年青一代反對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簡稱高鐵)的激烈示威行動,引起了社會對事件的廣泛關注,媒體紛紛以「八十後」、「第四代香港人」、「數碼網民」、「網絡世代」和「Y世代」等詞彙標籤這批新一代年青人(我們稱之為「年青一代」)。究竟這一代的年青人是一班怎麼樣的人?
 
香港年青一代的研究
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別委託了香港大學進行一項研究,藉此評估及了解香港年青一代的需要、對社會的看法以及所面對的困難。是次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法完成:
 
1. 媒體內容分析(Media Content Analysis)
2. 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3. 人口統計及社會經濟數據(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Profile)
4. 聚焦小組研究(Focus Groups Study)
5. 電話及網上調查(Telephone and Online Survey)
6. 半結構性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除上述的第1至3項背景研究外,第4至6項(聚焦小組、電話及網上調查,以及半結構性訪談)受訪者達1,086人。[1] 至於媒體內容分析(Media Content Analysis),就坊間主要報章雜誌資料進行搜尋,採用關鍵字為「八十後」及「post 80s」,搜尋範圍定於2010年1月1日至2月28日,共搜出1,996篇文章。[2]
 
媒體報導看80
一般市民從媒體所見的80後大概是反政府、激進、不理智、及憤世嫉俗的。另外,他們對傳統價值淡忘,是「製造麻煩者」。

從媒體報導看八十後,通常都帶有「製造麻煩者」的感覺。
(作者提供照片)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他們出生更富裕,更開放及更自由,豐衣足食才有時間思考,不明白為何不好好利用父母和祖先辛苦建立得來的社會優勢,把力量團結,應用多年所學,實際地作出貢獻。
 
從媒體內容分析的整體結果如下:雖然各大媒體所報導的公眾輿論及年青一代特質態度面貌有異,但相同的是,這一代普遍都被視為學歷偏高,但入息中位數偏低。因此,對他們來說,置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將成為他們計劃將來及成家立室的主要障礙之一。
 
值得探討的是,這一代年青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平等和公義這些社會共同價值比個人財富更為重要。
 
而就報導所見,年青一代上街示威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並沒有客觀聆聽他們的想法。
 
聚焦小組和接受深入訪談的80
我們把報章描繪的時下青年人,與聚焦小組和深入訪談中的青年人作一比較,發現兩者在多方面有所分別。例如,媒體在「高鐵事件」中傾向強調部份青年人衝擊鐵馬的行為(或所謂激進的行動),但接受我們訪問的青年未曾嘗試亦普遍不認同暴力的社會參與方式。
 
在六個聚焦小組(Focus Groups) 中,發現這群年青人精力充沛、享受生活、教育程度高,顯然與部份媒體描述的狀況有所不同。雖然在工作升遷上遇到無形阻力,有時亦因此而感到沮喪,可是這群年青人對事業仍是充滿激情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群年青人對他們的家、他們的城市、他們的毗鄰——香港和中國,懷著一份非常深切的熱愛,且十分關注其發展。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忽視的一群,並對現行的公共參與制度相當不滿。他們要求政府正視其需要,認為大家都必須用心聆聽彼此的聲音。
 
80後的不滿之聲
受訪的80後就政治、教育、居住、工作及生活這幾方面表達了下列的不滿:
 
工作方面,調查發現年青一代對所從事之工作投入感並不高,原因是工作本質缺乏推動性或激勵性,大部份人每週工時均超過41小時。他們表示對工作升遷感到無奈。香港愈來愈依賴銷售及零售業,一方面,這些單一而沉悶的行業未能讓他們有所發揮。另外,在這行業的年青人若要轉換工作會特別困難。
 
就教育而言,報章談及學歷提高,但他們經常被人詬病沒知識,欠經驗(高分低能)。他們卻認為現今的教育制度不能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不斷的轉變令他們的知識模糊,不中不英,大學的選修學科沒有發展的空間。
 
房屋方面,媒體報導集中在年青人的住屋需求上,但不少受訪者對物業市場的主要不滿是來自地產商的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的官商勾結情況。
 
地產霸權是其中一項現時青年人主要關注的社會問題。
(作者提供照片)
 
在公共參與方面,1,020 位15-29歲,曾於2008年立法會選舉中投票的年青流動電話用戶,對所投政黨的支持度有所變化。不少青年人對政府回應公眾的表現感到失望,認為政府傾向選擇性聆聽訴求(上亞厘畢道Facebook網頁)。部份行為有「做騷」之嫌,缺乏有效的互動。更有受訪者指出,上網集體表達意見才有和政府談判的籌碼,並認為遊行示威才能引起政府注意。
 
基本上,80後不如坊間或傳媒所抽述的反傳統,網上調查問卷(n=328)顯示這群年青人相當重視傳統家庭價值,大部份表示會結婚。87.0%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婚姻是一個過時的制度;近80.0%的人認為孩子需要一個完整的家,才能快樂地成長;98.5%的人認為家庭是重要的;81.0%的受訪者目前是與父母一起居住。
 
一點建議
香港現今年青一代所面對的挑戰是要不斷裝備自己,大大提高自己的專業及學識水平,好回應全球化,與香港本身、內地甚至全世界的人競爭。他們不單要照顧自己的生活,面對人口老化這現實,他們必須努力工作才可養活長輩和下一代。
 
他們是社會重要的資源,將來要兼負的責任亦實在沉重,他們絕對是值得栽培。我們建議政府應協助年青人創造或再造政治、社會流動、生活和居住環境的空間。
 
政治空間
政府要改善和提升公眾參與和回覆公眾訴求的制度,我們提倡引入由下而上的公眾參與模式,並參考其他國家的電子參與平台(e-Engagement)。例如:
 
1. 英國的電子請願網站(http://petitions.number10.gov.uk/
2. 美國白官的Open For Questions
          (http://www.whitehouse.gov/OpenForQuestions/
3. 新加坡的Reach項目(http://www.reach.gov.sg/
 
教育空間
長遠的教育培育非常重要,亦有賴政府的支持。教資會資助學位數目有需要再增加,亦應考慮延長學生貸款的還款期,或調低貸款利息,以減輕剛畢業大學生的財政負擔。政府亦應為年青一代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協助適應真實世界的競爭。
 
居住及公共空間
推行以民為本的住屋計劃,並適時修訂,並應於不久的將來見到成果。此外,政府亦應開放更多公共空間,讓年青一代有地方聚會和活動。
 
工作及生活空間
政府應協助企業擴闊更多不同工種,避免過分集中於金融業務。政府亦應帶頭推動和宣傳健康平衡的工作生活模式,例如盡量讓職員準時下班或間中容許員工在家中工作,與及實行彈性工作時間。
 
另外,面對跨境婚姻,單親家庭的增加,香港要如何保持高素質人口?政府在這方面應大力促進一個沒有偏見的和諧社會。例如推廣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讓家庭的形成和職業發展不會造成衝突。
結語
年青人不只是我們的未來,更是我們的現在,是社會重要的持份者,其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反映社會政策被接受的程度。真心對待年青一代可為社會創造雙贏局面。
 
投資在他們身上,是我們發展向前的最佳保障。


 
[1] 2010年3月至4月進行聚焦小組,有46人參加;7月至8月進行電話調查,有1,020,當中有328人進行其後的網上調查(8月至9月進行),而7月至9 月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有20人參加。
[2] 其中1,894篇為中文報導,102篇為英文報導。剔除非本地文章,共搜出1,339篇文章,其中1,257篇為中文報導,82篇為英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