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說話比粗口更難聽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3/01/2017

愈來愈多「圍爐效應」

去年太多事情,太多人,說太多令人傷感及氣憤的話。他們在網絡,有記名的,有不記名的,有認識的,有互不認識的,都在開火,都在傷害別人。有些人,遇強愈強,選擇應戰,說的話一句比一句過火,攻擊一句比一句狠;兩方交戰,若不能應付就將對方列入黑名單與封鎖名單內,從此不相往來。最後社交網絡的朋友名單上只有與自己意見相近的人,大家用片面的話互相支持鼓勵,有學者為以上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圍爐效應」。

我們可以從中分為「圍爐的人」及「攻擊的人」兩類。圍爐的人,只要互相支持,不理大家的背景,也不理說話內容,只要同一立場就可以,對他們來說,說粗口當然不是問題,人身攻擊也不是問題,因為只要那是他們不認同的言論,都比粗口難聽。

至於攻擊的人,就是專門到不同的地點,例如是與自己持相反意見的網站,一舉發動筆戰。有時背後更有群組進行策劃,務求將事件推上論壇版面或報章,甚至推入巿民日常生活中。過程中,攻擊者會改圖、加入諷刺字句,甚或改編音樂也少不免。攻擊的後果很明顯,就是造成社會撕裂。有時為了互相攻擊,說些出位言論,甚至誹謗對方也有。

網上討論的方式影響現實世界

網上討論方式之激烈,直接影響現實世界。去年立法會選舉,各方討論也不只是唇槍舌劍,因為大家的說話內容重重複複,之後就淪為人身攻擊和非理性挑釁。這群人甚至得到部份人士明示默許,盡情透過這種方式破壞香港和平理性的議政氛圍。這些人雖然最後落敗,但就成功營造「立法會很亂」的觀感,結果整個選舉的議題失焦。

公論為何消失?

及後又有兩位立法會議員用疑似粗口來宣誓,最後政府提請人大釋法,兩位議員失去議席。不過,大家也許會問:宣誓中那些被改的文字是粗口嗎?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可能比粗口更難聽。但就算是講粗口是否應該要承受如此嚴厲的懲處?以前,我們可以說句「社會自有公論」,但今日,公論在哪裡?

公論的消失,在於我們太習慣聽自己愛聽的聲音。在美國,共和黨「推舉」的總統特朗普就說不要政治正確,要回歸常識。有時候,常識和粗口也差不多一樣難聽,例如愛、尊重、理性、包容、盡責、公平、開放…… 這些字,當別人與你的立場相悖,或許也會比粗口更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