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健康網絡文化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
22/01/2012

去年產生了一股很特別的手機文化。在港鐵車廂內,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機,但大聲在車廂內傾電話的人卻少了,單單聽音樂的人也少了。取而代之,他們會邊聽音樂邊閱報,將有趣的報道分享到社交網絡,之後看看朋友在社交網絡中所分享的。有時又會有人看短片,甚至看一集電視劇,偶然也看見有人從即時通訊工具收發訊息,甚至一面相約晚飯好去處,一面在網上搜尋私房菜。總而言之,大家在車廂內的時間,都打發得十分「充實」。
 
不單坐車,我們的餐桌文化也在改變。找餐館,會去「開飯網」;點菜後,各人用手機繼續各自上網;菜上了,大家很興奮地拍照,放到社交網絡後才起筷;飯後,一起玩玩連線遊戲,但談不上幾句。回家,在社交網絡,反而才開始聊起本來想聊但沒有聊的話題來。

智能手機製造人際距離

今年,安卓(Android)手機流行了,多間手機生產商用「機海」策略賣機,加上Iphone終於出了4Gs。今年第二季有調查發現,智能手機佔了全港手機用戶約三成五,大部份人每天都上網搜尋新事物,將有趣的東西透過社交網絡分享,研究更發現當中又有三成人接受網上購物,甚至認為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代表他們是「現代人」(modern person)。[1]
 
智能手機好像把空間這道分隔人的牆打破了,可是,它卻製造了另一道牆,不但把有智能手機和沒有智能手機的人分隔,即使有智能手機的人,亦因為「機人合一」的關係,被互相分隔,大家只願意透過有限的介面去溝通,當面對面時,卻相對無言。這種自願放棄真實直接溝通而選取虛擬間接溝通的狀態,容易產生誤會,甚至欺凌等情況,又因為手機溝通隨時隨心,而且留在網上的資料難以刪除和銷毀,令問題更加複雜。
 
我們在手機分享,但不知道原來甚麼是應該和可以分享,於是有人分享了自己燒巴士的短片、半裸性感照,結果被警察拘捕;我們聽別人在網絡的意見,但不知道這些意見是否可信,於是我們見好又去,見壞又去,惡搞改圖不細看又當真,產生了「認真你就輸了」的笑話;我們用手機團購、淘寶,但不知道產品其實是否可靠,見平就買,見貨少就搶,買了回來,衣不稱身又有,破破爛爛又有,甚至買了船票沒船坐都有。
 
我們不禁問,網絡世界又與我們再近了一點,我們除了問個人怎樣回應之外,更應該去思考當網絡世界原本的價值觀(自由分享、無私奉獻、言論和通訊自由等)遇上法律和商業後,如何堅持本來的理想。社會又應該怎樣與網絡社會公民走在一起,讓網絡世界良好的價值觀能夠維持之餘,對整體社會亦有正面的利益。

 
[1]GOOGLE SURVEY OF MOBILE INTERNET AND MARKET TRENDS FOR HONG KONG AND ASIA, PACIFIC,2011-08-31,  http://blog.startupshk.com/google-survey-of-mobile-internet-and-mark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