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偷步」成長

陳龍超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15/03/2008

 近來不少有關未婚懷孕的電影陸續登場,內容是鼓吹抑或反映現實很難一言以蔽之,而其一代表《少女孕記》(下稱《少》)奪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大獎, 箇中編劇原來並非「老手」,乃因其私人網誌「人氣」鼎盛而獲戲中監製青睞,或許情節正正不走「大路」,對白掌握年輕人脈搏,青少年觀眾必會大呼「過癮」, 惹起共鳴,不過迎合某個年齡層口味向來只是有效溝通的基本,要續問的是戲內壓根兒藏著是怎麼樣的意識形態?

《少》值得注意的是戲中16歲的女主角Juno(愛倫比芝飾)在意外懷孕後沒有採取時下青年常用的解決途徑,反而參考日劇《14歲的媽媽》的主角,矢志把所懷嬰孩生下來,然而她所肩負的責任亦只停留於此,要求一個未成年的學生有質有量地撫養嬰孩基本上不切實際,於是不少真實個案的原生家庭成員成了代罪羔羊,嬰孩的公公婆婆扛起父母重責。

另僻他途 不孕夫婦成功「接波」

不過《少》則另闢他途,劇情上找來一對未能成功懷孕的夫婦「接波」,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事情看似完滿解決,Juno從懷孕的歷程中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不過這個嬰孩的出生、卻令她未來的個人成長付上代價;有效促進成長的方式其實很多,「偷步」體味生命在自己腹中孕育、誕生又是否一個負責任的選擇呢?
 
當不幸的事出現,凡事向好處想無疑是處理問題的積極方向,但筆者擔憂的是戲中過份側重懷孕的正面性,加上略為完美的結局,年青人會否不知就裡,以為偷嘗禁果後自然有人替其收拾殘局,而把相關行為合理化,變成個人成長的當然階段呢?

設計成功 角色對答入時又幽默

Juno的角色設計相當成功,對答入時且有幽默感,絕對有條件成為青年一輩倣效的「人版」,當戲中「興之所至,找來異性老友體驗」竟然替代「情到濃時,不能自已」成為戲中少男少女發生親密行為的原因,「性」──可會降格成為一種社交、聯誼的方式?

自由戀愛無疑為個人帶來更大的空間、更多的選擇,但獨具慧眼始終只屬少數人的專利,二不離三的「情傷」便成了不少人的戀愛經驗,不過把結果單單歸咎於選擇 錯誤,似乎有過份簡化之嫌,最近有關未婚懷孕的調查結果1或許帶來少許啟示,原來終止懷孕的經驗不能為女孩帶來成長,若不學懂愛惜生命、尊重身體,「犯 錯」原來會不斷重覆……
 
參考資料:
1.       2008/2/14,星島日報,A04要聞,〈情人節14至17歲高危未婚少女四度墮胎致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