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用戶被「起底」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9/09/2013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下稱公署)於8月中發放有關手機應用程式(下稱程式)私隱政策的調查。其中公署抽查了60款由本港開發的程式,發現只有六成備有私隱政策聲明。而且用戶亦不容易閱讀這些聲明,例如安裝程式後才可以讓用戶查閱內容。當該程式讀取用戶的個人資料時,亦沒有解釋清楚讀取資料的目的。再者,不少程式亦無充份理由讀取該用戶的個人資料,例如一些遊戲程式可以讀取手機內的短訊內容,甚至其他程式的帳戶資料,其實與被「起底」無異。

這些個人資料雖看似微不足道,但若然這些資料被整合的話 (例如訊息內容、行蹤,更有些程式有權使用手機拍攝及錄音功能),用戶的活動詳情便會被開發商知悉,其一舉一動無所遁形。有些開發商更會把用戶個人資料向其他人銷售,故胡亂安裝這些程式的潛在危險實在不小。

其實市面上有不少功能上相似的程式,若手機是Android系統,用戶可於安裝前於「權限」頁看到程式可讀取的資料類別,便可以從中作出選擇,然後才決定是否安裝。而使用iOS平台的用家,也可於下載該程式後,於「設定」內選擇「隱私」,在當中除可知道哪些資料會被檢視外,更可選擇該程式的某些權限。此外,用戶亦應不時檢視已下載的程式,若發現有些沒有用的程式時,便應該刪除。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