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與城市規劃

編輯及設計小組   |   招雋寧、 張勇傑、歐陽家和、李卓乘先生、陳燕芬
26/10/2017
城市規劃的狂想

人憑土地虎憑山,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咦,我們喝的是東江水,吃的是銀川菜心,能算是被香港的土地養大嗎?香港的漁農業早已式微,許多香港人沒有腳踏黃土而得食的記憶,感受不到土地的恩情,卻只感受到商情,因為土地=起樓=炒賣。

美國房地產研究機構公布「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香港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港人要不吃不喝18年才買到一個住宅單位。即使你希望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也要4.7年。住屋影響你的生涯規劃,打甚麼工、何時結婚、要生小孩,還是要移民…… 夢想和錢都可能隨著貴租貴樓而流逝,有樓的富者愈富,無樓的貧者愈貧。

政府自稱努力覓地建屋,卻被指「盲搶地」,意思是批評政府以不恰當的方式覓地建屋,欠缺長遠的城市規劃方針。舉例說,有人提出破壞郊野公園、填海、填平水塘,令關注保育生態者紛紛反彈。批評者進一步認為政府騰出土地的方式總是不觸碰既得利益者,包括丁屋儲備地、大幅主要供富裕階層使用的高爾夫球場用地等。

其實要興建住宅絕不能見縫插針隨便建。除了要決定一塊土地上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的比例,還要顧及交通基建、市場及商業設施、學校、文娛休憩、綠化用地、民政等生活的配套。城市規劃,殊不簡單。

富創意的城市規劃會提高我們的生活質素,讓我們瘋狂想像一下:城門河興建為可以澗水捉魚的河溪、高速公路橋底成為滑板場、青馬大橋某段設定為垂釣愛好者的熱點、連貫新界東西的單車專線、可以讓青年人Busking的劃定專區……

可惜,香港很少人關注「令居住環境變得更好」的城市規劃,只關心如何擠身熱烘烘的炒賣市場。歸根究柢,癥結在於房屋由基本需要變成不受限制的市場貨品,以供商人和投資者炒賣而從中取利,政府又繼續在高價賣地中進貢庫房。香港沒有囤積土地和囤積房屋的徵稅安排,又沒有保障租客的管制,沒有貨(樓)在手的人只能繼續捱貴租、望貴樓。若說要把市場清楚分割為「不可炒賣的基本住屋」和「可供炒賣的精品住房」兩種,你會支持嗎?

 

土地發展與城市規劃

當我們討論土地使用時,往往就會說香港山多平地少,於是產生一堆論述,解釋香港為何是寸金尺土,但實際上近年不少研究發現,當年故意將香港近七成土地劃為郊野公園等不發展的區域,這種保留綠色地方的政策令香港今日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城巿,郊野和巿中心的距離之近,令不少外地遊客驚訝。

所以,有些我們聽起來很合理的論述,很多時很可能是經不起考驗的,特別在城巿規劃和討論設計中,往往掛一漏萬時才發現,產生一堆問題,例如之前天水圍就是一個例子,要到居民入伙,才發現區內大量基本建設不足,沒有醫院、圖書館及託管服務,交通完全失衡,來回巿區時間又長,價錢又貴,最後變成天水圍城,引發社會問題。可見有屋住未必等於宜居。

今時今日的規劃未能追到實際香港人的需要。青少年要求的是自主空間,但社會到今日仍然沒有能讓他們合理地租住的居所,新婚夫婦同樣欠缺一個私穩度高的住宅,到有了孩子之後,社區配套又完全欠奉。我們的城巿規劃居然仍然停留在「盲搶地」的迷思中。這與不同的持份者相持不下有關,地產商、鄉紳、地主、環保人士、政府,各方本身的利益千絲萬縷,在討論政策時表面上好像在為社會解決問題努力,實際上卻是各為其主,爭取自身最大的利益。

如果看不到這些持份者如何透過不同的論述來鞏固自身利益,我們又怎能討論到問題的核心?

 

通識小秘笈

處理社會問題時,我們通常能背出不同持份者他們在不同議題中的立場,但我們很少了解或者分析那些論述對誰有利,以及大家怎樣分析那些論述或說法,但這些分析的能力卻往往是考官最期望見到的,於是最後容易落得「答案流於空泛」六個字,未必能得到高分。

 

更多相關文章,請閱《燭光網絡》第1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