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李氏力場」?
上星期世紀超級颱風「差一點」襲港,本港市民關注的重點,不約而同都落在「有冇颱風假放」上。有人在網上搜尋資訊,「發現」天文台原來以前是隸屬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現時則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開始譏諷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的天文台偏重商界,為了賺錢而罔顧香港市民安全,八號風球永遠只在放工後的晚上發出,日間只會有三號風球云云。
作為一個專業的機構,天文台的職責是將各類天文、氣象的資料分析及發放,就像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先生所言:「風是一樣的風,雨是一樣的雨,前後幾小時後果迥異,究其原因就在『人的一方』[1]」。為何香港卻會將「放不放假」的決定,硬生生放在一個只「睇天做人」的專業部門和風球上,而不是由相應的決策局負責?這對天文台公平嗎?
強颱風鮎魚「埋門甩腳」,除了叫市民掃興,更為有趣的是變成了「李氏力場」的惡搞:網上流傳香港首富李嘉誠發明了一個能阻擋颱風吹襲香港的「力場」,因此令近年香港較少受到颱風正面吹襲而導致停工停課云云。當前香港社會對官商勾結(今次更是「風商勾結」),甚或是仇富心態,社會上已多有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對網上「亦真亦假」的訊息,不但全盤接收,更是樂此不疲的你傳我傳,出現愈作愈多的現象與嚴重性。
在Web2.0的互動連結世代,網民除了是網上的閱讀者(Reader),更已成為參與者(Contributor)。可能有人覺得,這些「李氏力場」的惡搞,人人都知是假東西,只是「玩玩下」無傷大雅的小事,但試想像當這些資料,在Facebook, MSN, Blog中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和廣度流傳,到一天只要在搜尋器打上「李」字就出現「力場(牆)」,這正如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理論一樣,嚴肅討論的文章,往往被惡搞,低俗的內容取代了,這是網上之福嗎?
尤記得在數年前「沙士」期間,有網民「自製」疫埠新聞而引起風波,後來又有由網上討論引發而來的銀行擠提事件。當然我們明白「李氏力場」並不會引來新一論的社會仇富行動,但當我們一而再地Forward這個「李氏力場」時,我們算是驅逐良幣的幫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