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遊戲遭下架

數個月來,電腦遊戲界發生了一陣風波,因涉事群體相對具爭議性,事件在網絡不同的論壇都引起不少的爭論。
早在本年3月,遊戲產業女性工作者所組成的「Women in Game」組織在成人遊戲《No Mercy》推出不久後,積極批評該遊戲內容,因為遊戲明顯傳遞著令人感到不安的訊息,包括:強暴、亂倫、勒索和吸毒等等有毒內容,而這些助長對女性和女孩的非人化行為的遊戲卻被上架至世界數一數二的遊戲平台Steam。事件被討論及發酵一段時間後,遊戲在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區相繼下架。
事件發生一個月後,又傳因澳洲女權團體Collective Shout向聯合支付處理商(Visa、Mastercard)施壓,知名遊戲平台Steam以及itch.io於上個月悄悄地下架了大量成人遊戲,當然,此舉動也引來了許多玩家的不滿。同時,也惹來國際遊戲開發協會(IGDA)質疑Steam的下架標準不透明,將扼殺創作自由,如Steam近來新增相關條文指出,審查由支付平台認定內容不符合規定,即使合法的成人遊戲都會遭到移除。事實上,法律與道德仍有一定距離,即使是合法仍遭移除,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雖然有創作與審查的隱憂,但成人遊戲本身具有一定爭議性,故此難以用來預計其他內容將來也會遭到同樣方式處理。
就客觀而言,其實不少的成人遊戲都是「男性向」的,即是女性在這些遊戲中,總是扮演著「被動」的角色,等待著被男性「攻略」。當女權組織提出批判和指責這些遊戲時,反對的總是男性玩家,身為女性,指責一些煽動以及助長對自身性別的性犯罪遊戲,不是無可厚非的嗎?假若事件的性別交換,男性會否無視或體諒一些助長傷害自己性別群體的遊戲?
在批評女權組織的言論中,台灣某知名遊戲論壇中有人留言道:「不在遊戲中做,難道要在現實中做嗎?玩個遊戲還要限制這麼多」,好像遊戲(虛擬)能與現實完全分開談一樣。這個論述有幾個錯誤假設:每個人都是完全成熟和理性的個體、遊戲內容必然對應相應的年齡。其實我們都清楚,並不可能所有人都完全理性,不受媒體所影響,否則網絡欺凌便不會發生;而遊戲平台多數不會作身份核對,年齡乃是靠手動輸入,根本不能預防青少年觸及。到底某些批評的人是以事論事,還是意氣用事,答案是顯然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