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確保香港房屋的質素

香港的房屋曾出現過不少黑歷史。60年代的香港,淡水供不應求,政府實施了制水措施一段時間,期間一些建築商改用海水取代淡水混和石屎建造房屋,引發連串鹹水樓問題。除了因供水不足,承建商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減料也是一個誘因,鹹水樓事件到了80年代才東窗事發,當中大多是公屋,私樓方面,最令人震撼的是紅磡馬頭圍道一幢唐樓在2010年倒塌,當時釀成四死二傷的慘劇。除了鹹水樓,香港房屋亦出現過短樁事件,1999年至2000年間,東涌、天水圍、沙田等公營房屋地盤接連出現短樁情況,在沙田圓洲角有兩幢居屋堪稱當中的「代表之作」,樓宇興建到33樓及34樓時,因出現不尋常的沉降問題,其後專家發現樓宇近九成的樁柱不符合規格,不得不把樓宇拆卸,並將原有地盤改建為休憩公園,根據廉政公署的資料,此次圓洲角短樁事件讓香港庫房損失6.05億元。
香港樓宇建築的質量其後有所改善,多年來似乎沒有再聽見鹹水樓或短樁樓事件,即使在2021年,柏傲莊三期第1座及第8座被發現部份混凝土不達標準,發展商也願意承擔責任,把兩幢樓宇拆卸重建,並且為準業主提供補救方案,總的來說曾有一段時間,香港建設的房屋,除了少數樓盤,大部份的質素都是有保證的,經得起強颱風吹襲,足以為住戶遮風擋雨,不必擔心滲水或玻璃破裂。
不過近年來,香港的樓宇「質素」卻似乎每下愈況,政府力推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確有其優點,如施工速度快、現場施工時間短,造成較少的噪音、粉塵等,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較小,但其缺點是現場組裝的準確度要求高,否則裝不下去便很難補救,而最讓人憂慮的是,有裝修師傅指出以現時的MiC經驗來說,樓宇出現漏水的機會率比傳統方式高。當初大受市民歡迎,地理位置及校區極佳的居屋啟欣苑,採用MiC興建,但其格局既古老又不合用,也不准住戶改動廚廁,有部份業主得悉後惟有「撻訂」,忍痛放棄單位。
質素下降的不獨公營房屋,有些私樓的質素也教人搖頭嘆息,隨著網上有大量開箱驗樓的視頻出現,它們的品質可謂無所遁形:狹小的空間、一屋的灑水器、未入住已經發現上下移動的地板等,若日後要維修其中一樣,還需先拆掉另外一樣或兩三樣才能進行維修,或許現在發展商不敢再以海水混和石屎,也不敢使用不達標的短樁或混凝土,但樓宇其他方面的品質,真的有待提高。要知道,香港多年來蟬聯「全球房價最高城市」榜首,雖然地價是決定房價高昂的主因,但起碼質量可以令人放心,若連房屋的質素亦下降,長遠來說,香港的房屋還會是信心的保證嗎?
以前香港人嫌棄內地服務不到位,又擔心黑心食物,沒有北上的習慣,但當他們發現內地不再一樣,性價比更高時,香港的頓時失去了競爭優勢。食物如是,房屋也如是,近年來,已有一些在香港工作的人租住內地樓,更有不少人移居或打算移居內地,香港樓在空間及價錢方面已經被比下去,難道連質量也要輸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