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選培訓內容 締造和諧校園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4/03/2016

回應《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工作報告》系列三

 

《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工作報告》(下稱報告)的其中一項建議:為特定範疇人員提供培訓及資源,[1]特定範疇當中包括了教育界。本文嘗試概述報告中提及在教育範疇的歧視情況,以及探討當中所建議方法的可行性。

 

校園欺凌的狀況

報告指出208名曾在香港就學的受訪者,有69名表示曾經在學校受到不同形式的歧視,包括:直接歧視、不受歡迎的對待及性騷擾(言語或身體上)。[2]有154名受訪者表示因擔心透露性傾向或性別認同後會被欺凌或歧視,而選擇隱藏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另外,也有139名受訪者表示未曾受到歧視。

根據報告,大部份(58名)認為受到歧視的受訪者表示,主要是遇到不受歡迎的言語對待,如被開玩笑、起「花名」等。有61名曾在學校受歧視的受訪者,認為老師或社工未有足夠知識和技巧處理他們的個案,因而沒有求助。

 

關愛校園的重要

一直以來,校園欺凌的情況屢見不鮮,原因五花八門,但普遍的受害者都是比較害羞、膽小、不敢作聲的一群。他們面對欺凌大都不敢或不願求助,更甚者是對方會以「開玩笑」為由,令他們「有苦自己知」。不發聲亦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令他們有恃無恐。

誠然,不論任何原因,欺凌情況都不該在校園出現。學校應締造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容讓學生汲取知識,建立價值觀。約十多年前,有社福機構意識到校園氣氛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於是開始了「關愛校園奬勵計劃」,當中的信念更是希望學校的所有持分者都參與其中,配合制度、政策、環境設施等,推動彼此關愛的文化。但事實上,除了該機構積極推動關愛校園文化外,卻未見教育局推動有關營造友善校園的特別的行政安排或計劃。

故此,我們同意報告建議為特定範疇人員提供培訓及資源,但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培訓的內容應涵蓋甚麼。
 

培訓內容的藍圖

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是一個極不簡單的課題,要為學校的所有持分者提供合適的培訓,一點都不容易。筆者就此事請教了於中學任職,經驗豐富的輔導主任張老師,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個藍圖作為參考。

理想來說,學校所有的持分者都需要培訓;在可用的有限資源下,受培訓的人最少應包括:教職員、學生及家長。不同的持分者需要的培訓及支援亦不同,就此考慮,有以下建議:

  • 教職員:

張老師表示學校很少刻意「關注」性小眾的學生,因他們在學校的參與基本上與其他學生無異。假如他們遇到問題或疑問,老師們就不能採取迴避的態度。事實上老師對性小眾的認知不一定足夠,因而同意增加教職員對性小眾相關的認知。建議培訓的內容應包括:認識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類別、關於成因的各派學說、社會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在校內可能會引起的問題及處理方法等。邀請相關的專業人士,例如: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有接觸或治療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引致其情緒問題的專業輔導人員、一直關注相關議題的不同立場人士等,盡力豐富老師的認知層面。 

除認知層面外,如要處理性小眾受到欺凌,教職員需要具體的處理指引。張老師指要為教師提供基本的辨識及情緒支援訓練,因為學生無論任何原因而受到欺凌,情緒都會出現很大的困擾,教師是在校內最多時間能接觸學生的人,如能及早辨識,對處理欺凌行為的情況有重要的幫助。

  • 學生:

如學校推行性教育課,一般可參考1997年由香港教育署所出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當中牽涉到性傾向、性別身份、性別角色等內容,涵蓋了學前、小學及中學階段,然而教育局並沒有規定當中的內容必須在校內推行。其實,校方要讓學生對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有正確的認知,並且懂得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同學,以正確的態度與他們相處,是減少校園欺凌的其中一個關鍵。

青少年期(即11-18歲)是建立、發展並確立自我形象及身份認同的關鍵階段,朋輩的影響十分重要。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因渴望得到朋輩認同,會變得倚賴他們,是否受大眾歡迎成為青少年成長中很重要的事。他們會因擔心被指普通(being normal),而不斷按著社會,朋輩的看法而改變自己。可想而知,青少年若不能建立正確的待人態度,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人便容易嘲笑或欺凌,其他青少年亦因要得到朋輩認同而出現羊群心態,一起參與欺凌的行為。

張老師認為處理校園欺凌的問題,不能只予以懲罰,更要教導學生接納及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即使對方的性傾向與大眾不同、或是性別氣質與典型的性別印象不一樣,都不能嘲笑或欺凌他人。

張老師亦同意要教導學生認清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不同的性別氣質,不應對性別氣質及性別角色有過分刻板的定型。如發現學生對自己的性別氣質,性傾向有疑問,首先應提醒他/她不宜過分憂慮或認定自己「有問題」,鼓勵學生作出多方面的了解,向學生提供正確的資訊及合適的求助途徑。

  • 家長:

家長在協助子女建立性別認同及性別自信,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學校除了向學生及教師提供相關的培訓外,亦宜舉辦家長講座,讓家長認識如何協助子女建立性別認同及性別自信。

在教育界提供有關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培訓勢在必行,教育甚麼是關鍵,美加地區早在幼兒時期已教導幼童有關性解放的資訊,又以行政指令要求學校的教職員「尊重」學童的性別「選擇」,這非但不能幫助學童確立性別,更令他們落在迷惘的狀態,香港的教育界必須以此為鑑。
 
 

 

*延伸閱讀:《性別有自信,孩子更快樂》

作者:黃偉康博士(加州執業許可的臨床心理學家)
出版者:校園書房出版社、香港性文化學會
出版年份:2013年
簡介:本書兼備理論與黃博士的臨床經驗,分析父母在幼兒期的養育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性別自信發展,並提出不同的方法分享,幫助家長、老師教養出情緒穩定、具備同理心與包容能力、社交生活平衡的孩子。

 


[1] 《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工作報告》3.6段(其他註腳將省略“《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工作報告》”等字)。
[2] 附錄C 頁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