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澤社群為先,推廣賭博為實

馬會博彩事業的營運與包裝
陳永浩    |   明光社執行幹事
31/03/2002

 
「賽馬日群眾的投入、忘我,正是香港人的最佳寫照。,自一八四六年首次賽事開始後,賽馬就成為了少數薈萃本地文化的社交活動之一。」
 
「香港賽馬會歷史悠長,色彩斑斕而且充滿傳奇。除了二次大戰時受戰火影響,賽馬幾乎從未間斷,自始至終是香港人最鍾愛的運動娛樂。在世界數一數二的賽馬機構之中,馬會以獨一無二的模式經營︰為香港人帶來最富國際色彩的賽馬娛樂,並透過賽馬運動惠澤社群。」
 
《以上摘自香港賽馬會網頁》
 
香港賽馬活動無疑是全球知名的——從歷史,規模、設施、天文數字的投注額,以至香港馬迷的投入、瘋狂,都如上面馬會所描述一樣,成了香港的傳奇經典。馬會向來又以全港最大的慈善機構自居,除了使其賭博營運得了一個大大方便外,更使一眾馬迷多了一個漂亮的「鋪草皮」藉口。
 
為維持營運而生
 
然而,世界上其中一所最具歷史及規模最大的賽馬營運組織,香港賽馬會成立時只是負責主辦賽馬活動而已,這從賽馬會使用英文名稱Jockey而非Horse Racing略知一二。當時,賽馬投注業務是由其他私人會所經營,馬會僅從博彩彩金中抽佣以維持營運。
 
由這看來,馬會最初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營運馬場事宜。事實上,根據香港賽馬會博物館的資料顯示,早期賽馬會的主要工作亦正是以營運馬場,選購及訓練馬匹為主。當然,由營運馬場到接管賭博事業,由業餘賽馬轉為職業賽馬,今天馬會的角色已大大的改變了。
 
投注賭博,變成悠閒娛樂?
 
香港賽馬會時常標榜投注活動是生活娛樂的一部份。在宣傳資料上,馬會請你「放鬆心情,享受一下箇中的樂趣」。到達馬場,觀眾會看到「身穿鮮艷綵衣的騎師奮力催策座騎衝過終點,馬迷隨即歡呼雷動,這一剎那確是最為緊張刺激的時刻。」賽馬運動(筆者並不相信除騎師外,一眾馬迷是在「運動」!)被包裝為娛樂、悠閒生活的象徵,而加入成為馬會作會員,更是尊貴身份的表現!
 
筆者並不否定賽馬帶來的刺激性。成千上萬的馬迷,為著一場又一場的賽事呼喊叫嚷,為自己心儀的馬匹打氣,雀躍,的確能使人動容。不過,硬說賽馬等同「娛樂」,筆者不敢苟同!看看馬會架構,便清楚知道誰才真正以投注為社交娛樂活動——身為馬會會員的達官貴人,當然真的只會把賽馬投注看成社交娛樂,這與今天一眾投注站阿叔阿伯師奶,齊齊手拿收音機,或站或蹲的蜂擁在投注站外,連自己子女也不顧,輸掉賽事便粗口連連,更大力將手上彩票撕得粉碎並隨手丟掉的「博老命」投注並不雷同!
 
當然,這也不能責怪馬會太多——事實上在馬會成立時,能參與馬會活動的都是上流社會人士,其中又以歐西人士居多,他們的文化禮儀,亦真的只把賽馬看成社交娛樂生活的一部份。而馬會中亦真是有多種悠閒娛樂活動的——貴為會員的您,悠閒活動娛樂及貴賓的享受是在山光道,雙魚河及沙田馬會會所裡,可不是在人多擠迫的投注大堂中!
 
很多社會人士認為以社會問題角度去看賭博問題是落伍的,是泛道德的,是非現實的、反智的,筆者只想問:那麼一宗又一宗的欠債自殺、他殺、毀壞、追數、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新聞,是否都是空中樓閣,憑空想象?若賭博真的是「純粹娛樂」,香港又何來十萬病態賭徒?若讀者對賭博與娛樂的討論有興趣的話,請參閱在今期《燭光網絡》的《賭博:點只娛樂咁簡單》專文。
 
惠澤民生、因而擴張業務?
 
賽馬會作為香港政府法定的博彩經營機構,每年均把業務盈餘撥捐慈善公益之用。這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使多方面的社會服務受惠。而每年將盈餘撥捐慈善公益的做法,亦成功地使大眾認為馬會的善款無遠弗屆,只要是香港市民真正所需,馬會定當義不容辭,慷慨捐輸。事實上,馬會亦是全港最大的福利捐助機構,它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每年撥捐慈善的款項超過十億港元,資助本港一百八十個慈善機構和社會公益計劃。其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慈善公益項目,大致可分為醫藥衛生、社會服務、教育培訓,以及康體文化四大範疇。其中資助計劃包括古廟修復、旅遊發展、生活教育活動、綠色課外活動、演藝、護理服務等。
 
這樣看來,既為娛樂又能慈善公益,的確是十分理想的。但現實的情況是,馬會在致力提供世界最高水平的賽馬和體育及博彩娛樂,同時維持全港最大慈善公益資助機構的地位時,馬會在博彩事業的營運上,就非攪盡腦汁不可。
 
試看看馬會的種種的推廣活動:特別賽事計有馬季開鑼日、中秋節、國慶、重陽節、農曆新年、婦女銀袋賽事日及多個香港及國際賽、打賽事等。賽事推廣外,馬會亦不時舉辦同樂日、馬場參觀、晨操早餐會、馬迷騎師聯歡等活動。去年《財富》全球論壇更選擇於跑馬地夜賽期間,在馬場設宴招待參加論壇的各國代表:其中出席的嘉賓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種種節目,實在星光熠熠,目不暇給!除了馬會自身宣傳外,更與各大傳媒機構、電視台、電台和出版商緊密合作,提供不少「饒有趣味」的賽馬資料。馬會網站提供大量賽馬有關的娛樂,包括各項獎品豐富的比賽及遊戲。
 
其實,馬會將收益撥歸慈善,原意是透過慈善,將賭博的壞處盡量減輕。可是,當一種活動的營運制度化,職業化,甚至是專業化後,「業績」表現就變得重要。其實在二次大戰前,賽馬根本不是職業化的,投注上升下跌在當時根本不重要。就是在制度化後,面對投注額連年下降,作為專營機構的馬會,才要千方百計增加賽馬娛樂趣味性,而更重要的當然是馬迷的投注!這樣爭取「增長」根本就與原來馬會維持營運的構想不同,是本末倒置的。
 
便利投注,真能打擊非法?
 
根據馬會去年就修訂賭博條例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單就上一個馬季而言,非法外圍及離岸莊家在香港收受的投注額,相等於馬會所有合法賽事的投注額,估計大約為五至八百億港元。若以現時賭博稅率計算,港府因此少收一百多億元稅款。在過往多個場合中,馬會已多次表示,外圍集團除令馬會收入大幅降低,亦令政府收入減少﹔此外,馬會每年以億元計撥款捐助慈善機構,亦會因此受到影響。馬會強烈主張修訂現行賭博法例,打擊非法外圍及互聯網上的賭博業務。
 
究竟怎樣才能夠杜絕非法賭博活動?修改法例需時極長,亦難估計效果。馬會唯有推出種種便利賭博的「花款」以吸引馬迷。請先看看賽馬會過往的投注方法變更:
 
1970
賽馬漸受歡迎,外圍馬亦發展迅速。
1973-74
馬會設立首六間場外投注處,以打擊非法外圍賭博活動,同年創設夜馬賽事。此外又增設電話投注服務,最初只有二千個電話投注戶口。馬會現設有一百二十五間場外投注處,電話投注戶口已增至八十萬個,每個賽馬日共售出逾五百萬張投注彩票。
1975
開辦六合彩獎券,用以取代民間的私營彩票活動。六合彩最初只是一種「十四選六」的獎券遊戲,逢星期二開獎,現已發展為一種「四十七選六」的獎券遊戲,每星期逢週二及週四舉行兩次攪珠。
1988
電話投注部進行了第一次投注寶試用計劃,參加試用的客戶共二百名。目前,投注寶用戶已超過八萬名。
1990年代
陸續推出多種新投注方式,如六環彩、六寶獎後,三寶、三T等,用以刺激投注額。
2001
馬會推出流動電話投注及能透過戶口操作的智財咭服務,吸引到超過十八萬名顧客申請使用。
2002
在一個又一個的非法投注網站出現後,馬會亦大力發展網上投注服務,誓要從外國賭博公司中搶回失落的投注額。而馬會行政總裁黃志剛,亦終於表態支持賭波合法化。
 
(以上資料參自賽馬會網頁)
 
多年以來,馬會一直以為滿足馬迷需要,便能有效打擊非法賭博。可是,人的新鮮感是永不能滿足的:當年還有新鮮優勢的夜馬、六合彩、就是被「更新鮮」的網上賭博及更流行的賭波給比下去。可想像到,若賭波合法化後,馬會發展賭波事業,肯定又不能與「口數」折扣及數之不盡的賭博花款匹敵。
 
更嚴重的是,每當有新的賭博花款推出時,通常未必能使已參與其他賭博投注的人「回流」,而只會吸引一些從來未參與賭博的人加入戰圈,而似是回流投注增加而做成的「假象」,其實就是這批新加入人士的投注而已。新開賭博形式,非但不能達到「搶回客仔」的原意,更使更多人墮入賭網中。由此而見,便利賭博,非但不能達到原先效果,更會引發新的問題,實不可取。
 
結語
 
今天,世界各地的賭業都已認同賭博會帶來病態賭博等禍害,而賭風過盛,亦對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各地業界有見於此,近年來多已提倡「負責任賭博」,已並非一味的單說賭博是娛樂。可是,在香港現時的情況裡,賭博被塑造成「惠澤社群」與「娛樂性並重」,而很多不認識賭博的市民更因而被誤導,不能自拔。尤有甚者,身為營運者的馬會,亦因要達到公益的「指標」不斷推出新的賭博品種,吸引更多的賭客投注。而更多的市民參與賭博活動,病態賭徒便越多!如此惡性循環,何時才能終止?究竟馬會是惠澤社群為先,還是推廣賭博為實?這留給讀者們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