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峰二千的傳媒教育會議談起

——訪問李月蓮博士
31/07/2000

傳媒教育是近期的熱門課題,我們特地訪問了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月蓮博士,問問她有關今年五月加拿大傳媒教育會議的情況和她個人的感受。

該會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舉行,以「跨越千禧之高峰二千--兒童、青少年與傳媒」為大會主題,共有五十五個國家,凡一千四百人參加。與會者有學者、業界、教師、投身傳媒教育和傳媒製作的人士;大會探討的內容包括傳媒、傳媒教育和一些有關的研究心得,其中也涉及千禧年特有的課題,比如新科技年代、多媒體製作、WebTV和傳媒教育的方向等。兒童網站和互聯網對兒童節目的長遠影響,也是其中的議題。李博士說,阿根廷、巴西等第三世界國家也有參加這次會議,可見世界各地也意識到傳媒教育的重要性。大會提倡以持平的態度來看待傳媒,並提出評賞(critical appreciation)和創新的表達(creative expression)等概念,讓青少年通過傳媒教育,一方面能辨別其中不良的信息,一方面又能吸收有益的資訊。談到傳媒??面的不良信息,李博士認為光靠立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她以為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固然需要修訂,可也不能忽略別的如傳媒自律和傳媒教育等方面。三方面並駕齊驅,方能收效。政府辦資訊教育(IT Education),就是沒有搞好配套,這就彷彿船隻沒有掌舵的,在資訊的大海??漫無目的地漂流。要辦好資訊教育,就得和性教育和傳媒教育配合起來,培養青少年的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

李月蓮博士對這次大會的感受甚深,頓然覺得世界大了,因為她看見傳媒教育在世界各地的發展相當不錯:亞洲國家如菲律賓已於1988年成立了傳媒教育協會,日本更早於1977年已有協會推動傳媒教育,而拉丁美洲的阿根廷,也規定每個教師都要接受傳媒教育的訓練;英國、澳洲和加拿大更不用說,這些國家本來就是推動傳媒教育的先鋒;六、七十年代是發端,待到八十年代已到了成熟期。那麼香港又如何?李博士說,香港還在襁褓階段。她認為香港的傳播科技發達,是發展傳媒教育的一塊好土,應該比其他的國家做得更好,只是目今一般人還缺乏傳媒素養。話雖如此,她卻認為香港有很好的條件來發展傳媒教育。這怎麼說呢?香港的發展方向大概是下而上的,跟其他國家的上而下的取向不同。下而上的取向(grass root initiative),通常自發性較強,發展也相對地活潑多向。李博士在與會期間碰到一個台灣代表,是政大一名教授。他在政大辦了一個「傳媒素養中心」(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十多年來,沒有多大進展,問題就在當地缺乏一種群眾熱情。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卻有滿腔熱誠,這是發展傳媒教育的上佳條件。李博士甚至對香港的教師寄予厚望,認為教師就是改變的動力(agent of change),比如說去年就有九間學校的教師,利用暑假編寫了一個傳媒教育的教材套。另一方面,香港電台的編導跟亞視聯手,製作了一個凡十輯的名為「傳媒萬歲」的節目。這些都是其中一些自發性的行動,著實叫人欣賞。

說到傳媒教育的未來發展,李月蓮博士有下面的看法:我們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換言之,我們不再問「為什麼做?」,倒要問「怎樣做?」。首先,政府可以在政策和資源上加以援手;教署也可以鼓勵校長推動(起碼不要抗拒)傳媒教育,好為熱心的老師開路。成立一個協會來推動,也是當務之急;這方面已略見成效,因為傳媒教育協會已新近成立(李博士是副主席)。教科書的編寫,尤其是這方面的小學用書,是急不容緩的。此外,傳媒教育的焦點可放在「應付新科技」這個課題上,比如分析電視、電影廣告、評賞新媒體的資訊,如了解兒童網站、交談室等,都可以是其中的一些環節。李博士認為政府推動資訊科技,太著重搞硬件,較少看重文化資訊素養的培養,實為憾事,所以她認為要辦好傳媒教育,那就軟硬件都要同時搞好,不宜偏廢。最後,李博士認為廣泛的師訓工作是極為重要的;傳媒教育得靠教師的質量來推廣,所以足夠的師資訓練,不可或缺。

這次大會之後,李月蓮博士更肯定香港發展傳媒教育的路向。香港走的路是獨特的,它跟阿根廷那上而下的路向不同,也與日本那放射式的路向相異,香港採取的是網絡式發展的路向。李博士相信教育的功效,也相信教師的能力;她認為每個教師都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個點或一個樞紐,而每一個點,又可以跟另一個點分享和互動,開展成一個彼此支援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