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的東西可以很貴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8/08/2025

當消費者買到物超所值,很「抵」的東西時,或許會用性價比高來形容。其實「性價比」是甚麼意思?性價比或CP值(後者為台灣慣用語),是從英文“cost performance ration”翻譯過來的,本身是一個專業術語,意指「性能」和「價格」的比例,如果效能愈高而價錢相對便宜,便可稱之為性價比高。例如一款新推出的手機版本,比上一代增加了一些功能,價錢卻與舊版本相同,這時我們便可以說新手機的性價比提高了。不過,有些時候人們會過於簡單地比較兩件東西或兩種體驗,便說「A比B更有性價比」,其實這些比較並不公平,甚或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例如,一次遊歷法國的經驗,與遊覽越南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前往越南的整體花費便宜很多,也能吃到正宗的「法國條」,卻不能說「不是法國去不起,而是越南更有性價比」。雖然「平嘢」不一定沒「好嘢」、「貴嘢」也不一定盡是「好嘢」,但現實中很多時的確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一味考慮低價,日後或需要為這低價的產品或服務付出沉重的代價。

早前,房屋署署長李佩詩表示為了減輕成本(無論是時間或金錢),直接從內地訂購標準化的組合屋,她更指出,由2025/26年度起,房委會將會應用第二代「組裝合成」(MiC2.0)建築法,MiC2.0的組件可以減省大部份臨時支撐,減少牆身厚度,讓整個安裝工序更容易,時間更短。然而,MiC已經被人質疑,因有些資助房屋的MiC單位經過執修後仍然漏水處處,業主求助無門。筆者不懂建築,不知道MiC2.0減少臨時支撐對樓宇結構有何影響,但曾飽受鄰居的談話聲及吵架聲滋擾,深知「牆薄」絕非一件好事。不知道MiC2.0的牆經過「瘦身」後,整體厚度有多少,是否足以「阻隔」鄰居所發出的聲音或噪音。先不談與近鄰能否發展出友好關係,如果建築物料不隔音,鄰舍之間已經難以維持互不打擾的關係。

能夠減少時間及成本去興建更多房屋,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更快上樓,當然是好事,但政府部門考慮節省時間及金錢成本的同時,是否也應考慮安全、居住者的體驗,以及社區的鄰舍關係?對入住MiC樓宇的業主來說,碰上漏水等問題固然感到非常憤怒及沮喪,對於政府來說,若果只管節省成本,一味引入裝嵌技術未成熟的MiC,縱然在財政上有所節省,卻可能賠上了自己的信譽,讓市民不再如過往一樣相信政府所興建的房屋、增加對政府的怨氣,甚或增加與鄰居發生爭執的風險,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真正性價比高的產品或服務,應同時考慮效能及價錢,而不是只看價錢。

 

參考資料:

海中地職人:〈漫談「性價比」〉,《HKese》,2025年5月25日。

蕭通:〈房署署長:20公營房項目已用組裝合成 新規劃項目將採用MiC 2.0〉,《香港01》, 2025年7月15日。

樂翹軒漏水爭議 收樓後4個月仍未能入伙!  全屋現「鐘乳洞」仍然漏水|房協|MiC|胡‧說樓市〉,YouTube,2025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