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做D乜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26/06/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英國

移居外地,或許不少人也有著筆者類似的經歷。當友人關心問候一句:「你平時做D乜?」頓時,感到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平時做D乜」就是日常做甚麼事的意思。這問候會對以辛勞、勤快見稱的香港人帶來一定的困惑。香港人一般會把「做D乜」聯想到與職業工作或其他跟謀生相關的事情。只是,初到英國的異鄉客,大部份也未能這麼快找到工作。若有幸找到工作的,也不一定是過往高薪厚職的專業,故回答友人善意的關心時,難免有一點猶疑或迴避,總不能隨便地回答說:「我平時要為家人料理早午晚三餐」「要掃地、吸塵、洗衫」「要接送孩子上學」「要修剪雜草」「要學車、學英文」……雖說工作無分貴賤,但亦難說:「我正在當速遞送貨員、清潔工人」「我在超市、貨倉、食店、工廠上班」……

當然,一句「你平時做D乜?」的問候,是講者無心,聽者在意,但亦予人一些反省。

無可置疑,身在外國,整個生活節奏變得截然不同。過去,香港人一天完成十件事也覺得自己欠缺效率,現在,十天才能處理一件事,反成為生活的常態。筆者曾有這樣的經歷:與某連鎖傢俱店約定了回收退還的貨品。在預約的當天,由早上7點在家守候到晚上7點(因店家只提供收貨的時段,並沒有準確時間)。而當天店家可在毫無通知下失約。翌日再聯絡,其解釋是「因天氣太差,收貨人員未能到達」。再安排,卻要在一個星期之後。而更令人沮喪的是,在下一個星期的約定日,情況竟再重複一次!在這樣的生活日常,既是累人的等候,亦是學習「忍耐」絕佳良機。「平時做D乜」的「平時」,可能有不少是花在重複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上。「不動怒的忍耐(或等待)」或許是來英港人最先所學習到的「新技能」。

「做D乜」往往意味著所做的是一些「有價值」的事情,而香港人的生活價值總是離不開「工作」。讀書取得好成績就可以選讀較有前途的學科,能覓得較佳的工作;努力在工作上有所表現,或工餘持續進修,為的是爭取升職的機會。如果回答「做D乜」是:看小說、聽音樂、喝著咖啡看天上的白雲或到外邊跑跑步、拍攝路旁的小花、靜觀湖上的野鴨天鵝、沿著河邊踏單車,這似乎容易被介定為「不務正業」或「荒廢時間」。

只是,若有一天,要你挑選幾個人與你住在一個不愁衣食,但沒有互聯網的孤島生活時,你會否選擇企業家、銀行家、大老闆、工程師、醫生、律師、股神……這些有「成就、成功」的人為伴?

而我,大抵會選一個文學家或詩人,一個音樂家或歌者,一個話劇演員或小丑,更重要的是一個能與我喝著咖啡,荒廢時間地呆坐半天細察白雲夕陽、聽聞花香鳥語……不務正業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