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收視率已接近零的電視台,因在國民教育科有一系列立場偏頗的評論,成為全城焦點,激起市民反感之餘,更有可能創下通訊事務管理局(即過往的廣播事務管理局)成立以來,接獲超過四萬宗投訴的新高。大家更發現:原來呼籲罷看是無用的,因為大家早已沒看這個爛電視台的節目!這實在叫人失笑,又無可奈何。
在《焦點》評論中的例子,乖僻荒誕,層出不窮,歎為觀止(連林彬都擺上了,他們不會不知這位「大丈夫」被左派殺害的遭遇吧)。不過其中一集,論及中國現代教育先驅蔡元培先生,倒觸及了筆者的神經。評論叫我們去香港仔山巔,謁蔡元培墓,鞠躬、反思,筆者以前住在薄扶林,倒是到過蔡公墓前憑弔,可是得出的反思和電視台的卻很不一樣。
其實只要花點心機,找一下蔡公的資料,電視台就應自知找錯了例子。蔡元培先生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七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革新北大,最著名就是開「學術」與「自由」之風。他後期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其中蔡先生在北大的成就,開北大自由之風氣(包括我想電視台不敢說的六四事件,就是在北大三角地開始的!)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筆者想說的,反而是他較少人留意的「國民教育」立場。
據台灣中央研究院資料,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後,教育系統隨政體由專制改為民主,也要除舊布新。蔡公認為當時教育界所提倡的「軍國民主義」及「實利主義」,固然有當時救國的必要性,但卻不可不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要養成公民道德,就不可不使學生培養出哲學上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而涵養這樣觀念,則不可不注重美育。結果,他將前清學部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宗旨,修正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要注意的是,蔡公提倡的可是「公民教育」:必須建立在美學、哲學、世界、人生學習之上。「國民教育」只是因時勢必要,才去實施。蔡公首先刪除的,是「忠君」:教育不再搞個人崇拜,領導不當作是神明,國家更絕不是黨國不分。教育也不是情感行先的愚民教育,當然也不會形容政府是「進步、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
論到辭職,電視台的評論更是不知所謂。就以蔡公在唐紹儀主政期間,因不能合作辭職教育總長為例,其實當時眾多辭職閣員中,不少是以「才德不濟,親老待養」等中國舊官場積習的「政治病」為退場理由。唯有蔡先生的請辭,直指「政見不合,難有建樹」!當時,袁世凱曾當面慰留,說:「我代四萬萬人堅留總長」,蔡先生即回敬:「元培亦對於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看見學民思潮、家長關注組等,斷然拒絕加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筆者倒看得見蔡公的風範來。
在這裏,還想讓大家知道一個小故事。自這個《焦點》節目出街後,那電視台的前記者,日子一點都不好過。有記者在網上微博留言,澄清《焦點》並不是由新聞部製作,不要怪罪記者們;另一方面,到政府總部採訪的該台記者,當然也被喝倒采,但多得集會的主持仗義執言,叫大家無論怎樣,都要尊重他們,事件很快就平息了:這是多麼理性,高質素的集會!對於那個電視台的老總,請你知道,你欠了你的前記者,和日日指罵的學民思潮一個人情。還是奉勸這個電視台評論的寫手,自己去一趟香港仔,到蔡公墓前,反思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