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世界沒有了智能手機,我會……
燭光網絡 87期 (p.22)
筆者好奇想知道身邊的朋友,如果沒有了智能手機,他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於是發了這段短訊給朋友:「如果這世界沒有了智能手機,你會……」結果收到5個回覆︰
朋友A:用簿記下朋友電話,或像小時候一樣把朋友的電話號碼通通背了
朋友B:改為看報紙、睇多好多書、多咗精神、多咗好多個人時間
朋友C:少咗溝通機會、跟朋友的聯絡會減少、放工唔駛收到電話
朋友D:更珍惜跟朋友見面和相處的時間、準時得多
朋友E:我仲有Whatsapp!(按:其實沒有了。)要回到古代寫信了!好
難識到女仔、唔知點約人
到了迫不得已時,我們才用智能手機「講電話」。平日都是用其他功能的,可一概以「捽芒」來綜合形容(包括短訊、電郵、遊戲、GPS地圖、電話簿、記事簿、相機、瀏覽器、時鐘、日曆、閱報、查字典,未能盡錄)。智能手機改變我們使用工具的習慣,將通訊、玩樂、網絡合而為一。它把我們緊扣網絡資訊,功能多樣化亦方便了生活。可是,這個手機文化同樣帶來一些陷阱,是須要注意的。
APPS陷阱
首先,智能手機透露了不少私隱資料。就好像「Google定位」,你的朋友透過這APPS可以知道你所在的位置。而安裝不同的APPS,軟件公司可以要求獲得手機的資料,如你的位置、連絡人資料、瀏覽器紀錄等等。有些APPS是必須獲得允許才能使軟件運作,但有些程式公司卻可以運用這漏洞來套取手機用戶資料。例如「條碼解碼器」根本不須用到連絡人資料和手機位置,但卻要求套取資料。因此,在下載APPS前應先了解它所套取的資料,如要求不合理可安裝其他同類型產品。定期檢查並刪除不再用的APPS,也可減少資料外洩的機會。
不少用戶以信用卡在智能手機開設帳戶,方便購買APPS和服務。然而,須知道信用卡一經登記便永遠有效,很容易成為消費陷阱。曾經有家長收到賬單時,才後知後覺孩子識破了自己預設的簡單密碼(生日日期),在手機中買下不同APPS,消費過萬元。
此外,坊間也湧現不少含有色情、暴力資訊,甚至用作援交拉客平台的APPS,基於現時未有法例有效監管,青少年很容易便下載得到。值得一提的是,現時有不少涉及虛擬賭博的APPS大受年青人歡迎,這些APPS,無疑是以軟性博彩形式荼毒我們的下一代。為此,我們鼓勵家長與子女一起了解不同APPS的內容,為青少年把關。
I-Sick
機不離身已成為時下文化。大家有空就掏手機,拇指來回「捽芒」,由於長時間垂下頭看螢幕,加上操控手機時,肩膀長期僵直於一個姿勢,遂容易引致肌肉勞損。因此不少年青人,年紀輕輕就患上五十肩、彈弓指、頸椎變形。
以往我們使用電腦上網,而電腦,是可以關掉的。可惜今天的手機是不「止息」的。半夜醒來,只要伸手抓來一部手機,那管在被窩裡仍然可以打機、上網、上Facebook、Check Email、傾Whatsapp……螢幕的光度令人容易引發失眠。更嚴重的是精神和心思意念都困在網上世界或手機遊戲的對話(dialogue)之中,瀏覽更多資訊或渴望更多回應(feedback)。Accessible(容易接觸到)是產生沉溺的開始,你有I-sick徵狀嗎?
表情公仔
文字溝通渠道隨潮流不斷改頭換面,由ICQ到MSN,由SMS到Whatsapp,隨時都交流大量資訊和感受。不過,字詞(text)只佔整個表達的7%,餘下的語氣、肢體語言都要靠Emoticon(表情公仔)來表達。可是,表情公仔的笑容、嬲怒、好奇都是固定和預設了的,這樣的溝通模式,要是少了點想像,彼此就很容易產生誤會。
再者,Whatsapp標榜快速回應,可是,「快速回應」往往就是沒有停一停、諗一諗,這就容易「失言」,最後就要經歷在虛擬世界講錯說話和後悔的惡果。
另外,Whatsapp的使用者或許都經歷過:等待對方「在線上」、擔心「單剔」變成「孖剔」卻沒有回覆、期待「輸入中…」。溝通設定滿足了監控慾望和虛擬親密,但卻因為無時無刻的溝通過多,叫人產生厭煩感。
Whatsapp Group就是溝通疲乏的最佳例子。雖然Group Message溝通過度很煩擾,但大家都不敢輕易離開。因虛擬的Group在真實世界代表「親密」關係。惟適得其反,虛擬的親密卻令真實的你反感。
為生活留些空間
筆者是在反科技嗎?將科技退還到古代毫不實際。智能手機表現了我們對工具運用的創造力,但生活的多樣可能性卻被限制於界面中,甚至被抹殺掉。
「如果這世界沒有了智能手機,我會……」
面對上述這個問題,大家不如一起想像一下:
「在車廂中,我的手不用再插入褲袋掏手機,心不會因擔憂朋友聯絡不上自己而不安;我的袋會放著幾本書,乘車時閱讀,也會有一本地圖,方便尋找路途;我會隨身攜帶筆和記事簿,紀錄工作日誌;和朋友約會,我會帶備相機,拍下珍貴的情景;最重要是因為資訊流動不太湍急,我的腦袋沒有窒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