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愛動
生命倫理雙月刊 94期 (p.5)

《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Exercised: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
譯者:甘錫安
出版地:新北市
出版:鷹出版
出版年份:2021年
對於那些不愛運動的讀者來說,當看到《天生不愛動》的作者Daniel提到,自古以來,人類便喜歡「逃避不必要身體活動」時,必然會拍手叫好,再看到作者寧願在酒店享受豐富的早午餐,然後小睡片刻,繼而發誓絕不會參加三項鐵人賽一類嚴苛的訓練,必然會感到作者跟自己是同道。
讀者先不要開心得太快,作者其實不是反對運動,也不是不愛動,身為哈佛大學的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探訪過居住在非洲坦桑尼亞乾旱炎熱森林地帶的哈扎人,也深入過盧旺達和烏干達高地的休火山斜坡,觀察山地大猩猩的情況,而與大部份坐在椅子上辦公的現代人相比,作者的活動已經夠多。
作者藉著觀察及研究,發現無論是佩加人、哈扎人、大猩猩,甚或家中的狗狗,都沒有運動的概念,活動對這些人類和動物來說,只為了滿足覓食及嬉戲等需要,可以坐或躺的話,人和動物都不會站,以免浪費自己的精力,也不會整天都在活動。這裡重申,作者並非反對運動,他只是想讀者反思現代人口中的運動,即是「有計劃、有架構、重複性的自主身體活動,旨在維持或改善健康和體能」。他提到其實運動(exercise)源自拉丁文exerceo(工作、訓練或練習)一詞,它最早出現在中世紀,指到耕田等辛苦勞動。Exercise的被動語態是exercised,也是此書的英文書名,它帶有「煩悶、操心或憂慮」的意思。為健康而運動是近代的概念,跑步機也是近代的發明,這部機器最初是用來帶動絞盤抬升重物,到了1818年經William Cubitt改良後,變成防止囚犯偷懶的「刑具」,約有一個世紀的時間,英國的囚犯必須在跑步機上走好幾小時。現今,跑步機已變成了「運動」器材。
只因現今大多數人不再靠勞力工作,加上帶有椅背的椅子使人背肌變得較弱及缺乏耐力,現代人把運動打造成一個商業化、工業化及醫療化的龐大產業,接著,一個又一個有關運動的迷思或互相矛盾的說法相繼出現,例如,人類天生就該運動,一個人必須每週做多少時間及強度多高的運動量才算合格,運動是治療或預防大多數疾病的萬能良方,有專家主張慢跑,也有專家說跑步傷膝蓋又容易造成關節炎等,眾說紛紜的狀況導致很多不愛運動或不擅長運動的人變得焦慮。
作者認為運動不是解決疾病的靈丹妙藥,世上沒有最佳的運動,亦沒必須遵守的規則,但作者還是鼓勵那些不愛運動的人,不必為到不愛做運動而焦慮,他們是正常的,但也可以嘗試動起來,特別是那些不必為到生計而勞動的人,可以選擇最喜歡或從最不討厭的「運動」模式開始,例如跳舞,又或是一邊享受漂亮的戶外風光,一邊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