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如何教?

陳永浩博士   |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26/07/2012

教育局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鬧得滿城風雨,看來有關當局仍會一意孤行,作為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先不說這科是否「洗腦教育」,我也定必反對這種不能教好學生的教育模式。

先由引發今次「國民教育」極大反響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說起。這本由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製,香港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資料,雖然並非政府出版,但卻以公帑贊助製作,當中內容偏頗早已被人詬病,政府難以推卸責任。退一步來說,就算真要「唱好」中國,當中的內容也實在太簡陋:中國模式,背後改革開放的歷史為何甚少提及?上一代領導核心說的「三個代表論」為何又沒有說明?更甚的是現今領導人提倡的「以人為本」,「進步發展觀」等觀念都沒有討論。這本手冊,就是唱好,也實在唱得太爛了。

有人說,現今的同學有獨立思考,不會輕易被人「洗腦」,相信他們不明白“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道理。香港的通識教育,最令人失望的正正是使同學缺乏獨立思考,課題討論和功課,只要將「正反雙方」的資料“Copy & Paste” 然後互相「吹水」就成了「獨立意見」了。結果,學生又成了照抄資料的機器,課程教材成為新一代同學為應付考試而死背的資料。這樣的「國情手冊」,不洗腦才怪。

其次,甚麼是「國民教育」?筆者從來都提倡國民教育必須教,而教是在中文、中史、中國文學科裡面教。不是嗎?我們明明有碩大的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我們要學習的多的是,怎麼我們的中文科,會將原來的讀本課文都抽走了?為何我們的中史科變成了昨日黃花,修讀人數愈來愈少?要教好國民教育的話,我們的學生為何就能不學中文(不是單單一種語言Language)、中史?請教育當局認真回答。

更何況,我們要明白自己的定位。有人說,香港被「邊緣化」,不靠近、對齊大陸,我們就玩完了。其實這些人根本不理解香港的獨特性。香港正正因在中國的「邊緣」外,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中西文化合壁,更在歷史時刻中,成為保存中國文化的橋頭堡(如粵劇文化)。若要攪好「國民教育」,就應投放同等資源,攪好「國際教育」,讓我們更明白自身的定位:亞洲國際都會(Asian World City),不正是我們政府時常宣傳香港的口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