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之行(三)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26/05/2011

這趟四川之行,以考察5.12大地震重建情況為主題,大概四川省教育廳是要平衡團員的心情,故此安排了在最後一天,參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基地範圍採取高度綠化的設計,令人感覺舒服自然。雖然遊人都是為看大熊貓而來,但作為一個專業及科學化的培育基地,並沒有裝潢成一個「主題公園」,反而設有不少富有教育意義的展覽品和短片,使成為一個寓教育於娛樂、老幼咸宜的假日好去處。

踏進大熊貓起居的仿大自然園林中,不難在綠油油的竹叢和樹木中,發現幾隻熊貓幼兒的蹤跡。有的爬到樹上,躺在樹丫的平坦位置時而仰臥望天,時而俯視樹下同伴,舞動雙爪,好不寫意的樣子;有的在木製的攀爬架上翻來覆去,動作跟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沒有兩樣;又有兩隻在媽媽懷中撒嬌,半天也不願走開。牠們性情溫馴,惹人喜愛,難怪會成為「國寶」,且肩負親善大使的身分,被「委派」到多個國家,將中國的善意和問候傳揚開去。校長們看著活潑可愛的大熊貓,也情不自禁,不斷尋找有利位置,希望可以攝得大熊貓的有趣神態。

據說大熊貓在遠古時,其實是肉食性動物,但身陷一次大饑荒時,發揮了動物最高的求生本能,突然改變習性,轉為進食難於消化,幾乎沒有其他動物能吃得下的竹葉,終於得以存活下來。雖然,在本世紀一度被大量獵殺,加上過度開發,使牠們的生境遭到嚴重破壞,最後淪為瀕危物種,然而大熊貓在變幻不定的自然環境中,懂得改變自己來作出適應,始終是「適者生存」的好例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教導學生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卻無法為他們預測一切危機變化,或人生中可能遇上的困難。因此,只有鼓勵他們多去探索,多作反思,裝備自己,並提昇他們解決困難的能力。只要練就一身好武功,才可伺機脫穎而出,希望他們能在社會上成功爭取生存空間之餘,也像大熊貓一樣,人見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