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出發

——剖析足球全球化
蘇恒泰    |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24/05/2006

等了四年,世界盃終於來臨,屆時來自六大洲共32支球隊將會在德國的綠茵場上展開連場激戰,爭奪世界的最高殊榮。回想76年前,世界盃首次在烏拉圭舉行,由於交通不便,當屆賽事最終只有4支歐洲球隊和9支美洲球隊角逐,及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關係,第四屆世界盃足足等了12年才能在巴西舉行(見圖),不過當屆世界盃亦不算是真正的世界盃,因為報名參賽的球隊只有33支,東西德、法國、捷克、匈牙利、葡萄牙等足球強國都因為受戰爭影響而沒有報名。奧地利和敘利亞在外圍賽階段退出,在決賽周舉行前,已出線的阿根廷、蘇格蘭和土耳其又宣佈退出比賽。同時由於印度因國際足協拒絕其赤腳踢球的請求而退出賽事,令亞非兩洲沒有一支球隊在該屆賽事亮相,最後出席當屆決賽周的國家隊只有13支。今年的世界盃有近200個國家參與競逐,進行了近1000場外圍賽才能決定出線的最後32支球隊,可見足球已遍及全世界,而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更成為繼奧運之後,全世界最大型的體育賽事,足球已被確認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

一切從足球普及化開始

有社會學家認為,男性天生較喜歡團隊運動(Team Sports),是因為他們可以藉與隊友之間的合作發展其男性特質,令他們更有爭勝心,成為真正的『男子漢』,他們不但喜歡參與其中,更會聚首觀賞、討論,甚至擁護一些專業的球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學系教授Gusfield更指出有競賽性質的團體運動比電影和話劇等娛樂更能觸動球迷的心靈,因為大部份電影和話劇的情節和結局是可以推敲,甚或預知的,相反團體運動比賽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就以足球為例,一支球隊在比賽中佔有壓到性的攻勢,按照一般的『劇情』發展,進球只是遲早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佔有較少攻勢的一隊會輸掉比賽,因為有很多球隊往往只憑一個進攻便能爭勝。正因為運動比賽容許很多偶然和不合理的『劇情』發生,令萬千球迷的心被緊緊抓著。
 
其實團體運動比比皆是,籃球、排球、曲棍球、欖球等同樣可以達到上述的效果,偏偏足球卻與『世界盃』劃上等號,其他世界性運動比賽,卻只能用上『世界籃球錦標賽』、『世界盃欖球賽』等名稱,足見足球在當今體壇上的王者地位。相比起其他運動,究竟足球有何獨特之處?理由只有一個:『簡單』,而其他團體運動如籃球、排球、曲棍球、欖球等卻受制於兩個客觀因素:『設備』和『體質』。
 
比起其他運動,足球所需要的設備較少,只要一個可滾動的物體就可進行,巴西有很多球星童年時也只不過踢汽水罐而已;而且體質更不會成為主宰勝負的關鍵,否則聖保羅是沒有可能擊敗利物浦成為應屆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高大的球員固然可以發揮其身材優勢,使用高空戰術,但體形較細小的球員,亦可靠體能和球技殺出一條血路,上屆世界盃的塞內加爾和南韓就是最佳的例子。由於足球『簡單』,不論富裕和貧窮國家的人民亦可參與和樂在其中,令足球變得愈來愈普及;以今屆世界盃32強為例,當中有飽受戰亂和災難影響的第三世界國家:安哥拉和多哥,有外債驚人的足球強國巴西,也有全世界最富庶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根據國際足協估計,全球有超過2億4千萬名註冊球員和數以十億計的球迷,可見足球的代表性和地位非其他運動所能比擬。

從足球普及化到全球化

足球普及化令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而足球全球化更拉近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令世界上不同地方的球迷可欣賞高水平的賽事。而隨著衛星被廣泛地應用,媒體更可即時轉播球賽,觀眾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亦可透過電視觀賞賽事。據國際足協估計,在2002年世界盃的25個比賽日中,全球有超過20億人(三分一人口),共288億人次透過電視觀賞賽事。媒體不但令世人有機會觀賞頂級的賽事,更為球會和賽事主辦單位開闢一條新財路,因為球迷不再是指購票入場的觀眾,更包括在公仔箱前觀看賽事的觀眾。2002和06年世界盃的電視轉播合約為國際足協帶來187億港元的收入,而全球最受歡迎的球會級賽事:歐洲聯賽冠軍盃,2004/05年度的門票收益只有3000萬港元,但批給世界各地的電視轉播合約卻為歐洲足協進貢近45億港元,相差近150倍。
 
貿易要自由,球員轉會也要自由,在『波士文事件』之前,歐洲足協只容許同時派出3名「非本土」和2名歸化球員上陣,但在1990年夏天,比利時球員波士文與祖國球會列治(Liege)約滿,打算轉投法國球隊登格克(Dunkerque),但被列治阻止。他隨即入稟法庭,指球會違返歐盟公平貿易法,經過5年訴訟,歐洲法院於1995年底判波士文勝訴。自始,歐盟成員國球員可在各歐盟成員國得到本土球員的對待,無須受外援限額的約束,若球員約滿離隊,球會不能收取任何轉會費,令球員的議價能力和身價相應提升。不過『波士文事件』卻令本土聯賽的代表性大大降低,就以英超球會阿仙奴為例,在艾殊利高爾養傷期間,正選陣容連一個英藉球員也沒有,大量外援的引入,更令球隊越來越忽視年青球員的培訓,還記得曼聯在98/99球季勇奪『三冠王』時,球隊的骨幹成員,碧咸、傑斯、利維爾兄弟、畢特、史高斯、布朗等都是其青訓產品,現在大部份骨幹成員,雲尼斯達來、朗尼、李奧費甸南等都是透過大額收購買回來的。
 
無可否認,『波士文事件』令一些較富有的球隊可透過收購頂級球員來提升球隊的整體實力,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英格蘭球會車路士,在俄羅斯首富阿巴莫域治入主之前,車路士只不過是英超聯的中游球隊,但自阿巴莫域治入主後,球隊不斷招兵買馬,一些球員未必完全適合球隊,但仍會以高價收購,如阿根庭球星基斯普和全世界最高身價的後備胡禮菲臘斯(轉會費超過3億港元),令車路士去年重奪失落超過半世紀的聯賽冠軍,可見球壇出現富有球會獨大的趨勢,近10年的歐聯冠軍已被G14成員所壟斷。(見表)
 

G14成員
西班牙 巴塞羅那、皇家馬德里(1998、2000、2002)、華倫西亞
英格蘭 曼聯(1999)、利物浦(2005)、阿仙奴
意大利 AC米蘭(2003)、國際米蘭、祖雲達斯(1996)
德國 拜仁慕尼黑(2001)、利華古遜、多蒙特(1997)
葡萄牙 波圖(2004)
法國 巴黎聖日門、里昂、馬賽
荷蘭 阿積士、燕豪芬

註:(  )奪得歐聯冠軍年份
 
足球全球化一方面加大富豪球會與其他球會的實力差距,不過卻同時拉近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實力水平,因為球員雖然可以自由轉會,但球員的國藉是不能隨便改變的,因此來自不同國家的球員可到歐洲較高水平的球會效力,讓他們在高水平的賽事中得到磨練的機會,再貢獻國家。尤記得上屆首次打入決賽周的非洲球隊塞內加爾,他們在揭幕戰面對應屆世界盃和歐洲國家盃冠軍法國時的十一名正選球員中,只有門將不是在法國球會效力,結果他們在一致被看淡的情況下贏1:0,更力壓法國出線,躋身最後八強;南韓更加憑著當時效力意大利球會佩魯賈的射手安晶煥在比賽末段射入致勝球,於十六強擊敗三屆世界盃冠軍意大利,躋身最後四強,更締造出亞洲球隊歷來最佳的成績。

結語:足球商品化

由於收購球員和支付薪酬等開支為球會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因此球會多藉尋求商業贊助,借助球星的人氣出售球衣和紀念品,或從球星的廣告收益中抽佣,以賺取巨額收益,有些球會更會透過上市籌集資金。今時今日球會的收入來源已不再局限於門票收益,相反大部份歐洲球會多以商業手法經營球會。同時,一些國際大型企業亦希望透過球會的號召力和球星的人氣來增加其知名度,如南韓著名手機公司三星每年贊助車路士1.36億港元,希望藉此增加其在歐洲的知名度;最近美國保險公司AIG更希望利用另一間英超球會曼聯在亞洲的人氣,與球會簽下四年總值7.7億港元的球衣贊助合約。可見在當今球壇,球會管理層積極包裝旗下球星,使他們成為受歡迎的『品牌』,而一些國際性跨國企業,如Nike、Adidas、百事可樂等則靠球星的人氣爭奪市場佔有率,致使大部份國際頂級球星不會只專注其足球事業,相反他們會藉出席不同的商業活動,增加自己和球會的收入和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