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5/09/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這句說話,早在《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中出現,書中指出,在諮商(輔導)個案時,很多人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總是聚焦在「可惡的他人」以及「可憐的自己」身上,而自己就享受著「受害者」的這個角色,但其實除了這個思考方法,更需要以第三個方向「將來該怎麼做?」去嘗試離開「受害者情結」。

作者蘇絢慧是一位在台灣經驗豐富諮商心理師(Counselling Psychologist),她在2018年出版了《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她在書中想要探討的是:什麼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及心理模式,讓生活像無止盡的歹戲,總是重複著「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我」呢?為何又有些人無法停止將自己設定在「善良卻可憐的我啊!」的位置呢?這些的確非常值得探討。

在討論這個課題,作者引述了非常多的個案來說明這個心理現實。其中一個個案講到:一名男子與一名女子表白,而該名女子沒有直接拒絕該男子,然後男子便想東想西,開始認為該女子不尊重自己,故意不表示任何意願,讓他人一直暗戀她、喜歡她,讓人離不開也得不到。作者認為這種不作查核的猜想讓自己陷入內耗狀態,甚至敵視對方,就是典型的視對方為「可惡的他人」,而自己就是「善良卻可憐的我」。

本書非常有趣,如想探索更多個案例子,或對輔導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實在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