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新聞如何影響我們閱讀新聞的習慣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30/06/2013

自2009年11月16日在台灣開始以寫實動畫來詮釋新聞,壹傳媒花了龐大資金在台北建了一間「動畫工廠」,。壹傳媒本希望在台灣發展收費電視台,並藉動新聞助其新聞頻道去吸引觀眾注意。但由於動新聞的動畫過於真實,在處理性侵犯、家暴等新聞時容易造成身歷其境的感覺惹禍出不少的爭議,引起一些社會團體的抨擊,結果《蘋果日報》除了在台灣罰款外,政府甚至禁止高中以下之校園訂講《蘋果日報》及公共圖書館禁止未成年讀者閱讀。

香港動新聞的製作過程

當採訪記者回來寫好稿後,就會與台灣方面進行視像會議,半小時後台灣就會畫好storyboard給香港過目,再隔數小時,一齣動畫新聞便製作完成。其次,記者要預計動畫師的要求,在「收料」時特別小心,例如一宗兇殺案,會查問刀插進的部位,若受傷的位置不明,就會以模糊化交代。後期製作主要是加上配音、配樂和配對白等。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動新聞」製作團隊有些是未受過正規的新聞專業訓練的。

從黎智英接受CNN電台訪問中可了解,他認為動新聞就是未來新聞的前景,但對於美國華盛頓郵報卻並不認同,認為他只是用新聞的材料玩新聞,有如On Line game,黎智英卻表明他是建基在可靠的資料,加上想像而製作,其餘就由讀者自行判斷。

動新聞與傳統電視新聞的比較

以近期一宗碎屍案為例,無線電視記者表達的字眼是較為中肯,報道平實,盡量準確,資料來源主要來自警方,疑犯由於並未被定罪,所以只會用‘懷疑’或‘疑兇’等字眼。而新聞報告時有距離感,讓人感到報道可靠。蘋果動新聞明顯內容較詳細,吸引、有個人感受。然而表達手法偏向口語化,其資料來源有可能是錄口供時得來的,容易對當事人做成未審先判的效果。兩種表達方法有這麼大的差異,並非一定是因為電視台記者比較持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電視台的新聞是受通訊及事務管理局監管,反之動新聞選擇在網上播放,沒有類似監管,可說是肆無忌憚。

動新聞的爭議

動新聞最爭議的地方是真實與虛擬的交替。動畫給人戲劇化,超現實的感覺,很容易脫離現實。那是因為它進一步模糊了新聞與娛樂、事實與虛構之間不能逾越的界線。另外,製作動新聞的人很容易便超越了記者應有的界綫,硬要為新聞本應留白的一些空間,以主觀的臆測填上與事件未必有關的色彩,削弱讀者對事件的價值判斷。梁博士認為新聞針對的應是「疾病」(社會狀況),而不是單單留意「病徵」(事發經過)。她舉例指先前兒子斬殺父母的倫常慘案,動新聞只是著眼於發生過程,犯案手法,卻忽視這宗凶殘案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