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板、籠、街──深層「恥」住屋問題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6/02/2012

在香港,奢華得分不到平台還是地下的千萬豪宅多不勝數,但諷刺的是,狹小得像動物籠般的房屋有更多。上月英國《每月郵報》報道香港的籠屋環境,副題「有骨」地說:在一個路易威登店比巴黎還要多的城市中,成千上萬的人住在六尺乘二尺的兔窟之中(意譯)。香港的籠屋市場如此蓬勃,叫人羞恥。

香港至少有十多萬人是蝸居於板間房、劏房和籠屋中,這類房間經常供不應求,一戶離開,同日就有新戶遷入。板間房和劏房除了分布於大角咀、深水埗、土瓜灣、九龍城等舊區,以及觀塘和荃灣一帶的唐樓,元朗的村屋外,甚至連老牌大型屋苑也有進佔。

筆者曾與其他青年義工探訪基層朋友,所見的不外乎是百多呎的套房至幾十呎的床位:一米高的門、僭建的閣樓房、只能半掩的廁所門……。最令人擔心的是火災問題:這些房間用的是三分薄的易燃夾板,木板與幼電線交纏,電錶間偶有火花,加上盡用空間令通道狹窄且不通風,萬一發生火警,恐怕逃生無門。早前花園街大火中不幸遇難喪生的,便是劏房戶,而前幾天及時制止的火災,亦同樣是位於觀塘的唐樓劏房。政府為免再發生意外,於新年前向大角咀工廈劏房發出封樓令,但六十多戶須要另覓「家園」的住客,因為未能負擔附近三千多元的房租,在絕路下被迫轉向街頭露宿。

未能細述的蝸居故事還有十萬多個。也許我們都不應忘記花園街大火留下的問題:「你知不知道為甚麼香港那麼多人要住在劏房?」曾特首回答「這是深層次問題」;同樣的問題也在我心頭,敢在此代這些朋友問個卑微的問題:「為何一個名店比巴黎還要多的社會,還有這麼多人以劏房、板房為家?」特首參選人們的空頭支票也差不多開盡了,有心的話,不妨多到他們的「家」裏坐坐,解答他們的疑惑。也請為一些被無良地產霸權誤導、以畢生積蓄換來「街舖式大宅」的市民伸張正義。

曾經刊載於: 
關注範疇: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