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台後 節目變了樣
近日,很多網民大肆批評杜如風主持的旅遊節目《流行首爾》,指無綫的節目製作水準低俗。筆者就已播出的數集來看,主持人以第一身角度帶觀眾飲飲食食,買手袋玩手槍,化韓妝食牛肉。對,杜如風或者真的表達得很低俗,但也不全然低俗得只有購物消費。
其實,杜如風以前也曾在收費台主持類似的節目,她的風格早就如此了。看她以前的《風行全世界》,在倫敦街頭上演帝女花;在巴黎聖堂門外唱廣東歌賣藝無人理睬,那是既瘋狂又好笑的點子。她的節目本身就是一個真人秀,照顧的是小眾觀眾的興趣。然而,將小眾興趣帶至全港免費電視台的大眾層面時,難免會有落差。
《流行首爾》以大台的攝製隊拍攝,加上節目介紹大量的指定景點,以往那種以「自由人」方式在景點遊歷的感覺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到商店消費。如果說《風行全世界》是瘋狂的遊歷經驗真人秀,是一個瘋狂旅人的自白,《流行首爾》就是被削得只餘下消費經驗,旅行的多樣性突然消失了。
這或許就是免費電視台的節目「免費」的原因。事實上不少節目內容,實際上就是依賴這些商業贊助來支撐。同時,收費台因為觀眾人數少,本來就可以創作比較偏鋒的內容,但到了主流電視台,要照顧的觀眾數量突然多了,有時為怕被投訴,電視台會有所顧慮而扼殺創意的點子,變相成為一種自我審查。事實上,有多個例子可以顯示,原本在收費台很有個人風格和特色的旅遊節目,只要到了免費台,都因著同類的原因被「河蟹」了。
近日在討論香港的電視文化時,我們不難發現,電視台的節目粗製濫造。雖然觀眾對節目的要求不斷提升,但對新嘗試的包容度往往很一般,電視台因經不起失敗的考驗,最後只能因循,失去創作的動力,最後損失最大的,只會是一群苦苦等待本地製作的香港觀眾。
或者,到了那一天,香港再沒有自製節目而只播外地節目時,我們到時才驚覺香港流行文化已死,那就太為時已晚了。
《成報》 16/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