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社會矛盾在「小社會」出現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16/02/2012

如果讀者記性不差,應該知道內地同胞「自由行」的來由。當年香港剛走出金融風暴的陰霾,旋即墮進「沙士」的沖擊,令百業受挫,市面蕭條,尤其零售業更是叫苦連天。中央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於是推出一連串與香港合作和給予支援的政策,除了重要的CEPA之外,就是內地遊客來港「自由行」。

這措施有如及時甘霖,令經濟現出曙光。不過,日子久了,就如渡過新婚蜜月期,優點通通忘記了,缺點卻遭無限放大。個別內地遊客的缺德行為,被網民「瘋傳」,形成標簽效應,漸漸破壞了兩地同胞的感情。

一些本地的商業機構,可能被內地客的強大消費力沖昏了頭腦,居然作出歧視本地人,同時卻優待內地遊客的行為,例如D&G和萬寧事件,促使矛盾變得表面化。加上「雙非」問題,令兩地人民更產生了敵意。連林煥光等名人、學者都紛紛撰文,亦有大學生發起遊行,呼籲市民要以理性、文明的態度去對待有關問題。

曾幾何時,香港人消費力遠高於內地同胞的時代,在外國人眼中,何嘗不是高聲談話、不懂禮貌的一群?但隨著香港人多見了世面,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才得以洗脫污名。基於文化差異,內地遊客今天的表現,或多或少都有港客昔日的影子,我們為什麼不可學習外國人當年一樣,給予包容和接納,體現自身的修養呢?

所謂「遊客」,不論是來自內地或別國的,說到底都是本地市民的客人,我們以禮相待實在理所當然。難怪影星劉德華十多年前在廣告中的對白「這樣的服務態度是不夠的」,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恐怕這種與外來人對立的風氣,會滲入進校園,影響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的相處。即使同是香港人,一樣有家庭背景的差異。新移民與本地孩子的分別就更加明顯,以致學生有不同的處事作風、衛生和禮貌標準。雖然與其他同學,在同一個學習環境讀書,但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總比較大。倘在家中經常接觸污言穢語,難免也會學懂一、兩句;如家人不愛整潔,便很難期望孩子會好好整頓自己的儀容。然而,即使眾多學生中只有個別如此,身為老師的也絕不能放棄他們,反而更要加緊教導,讓所有學生學會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洽相處。這一課,輕則讓他們得享愉快的校園生活,重則主宰他們未來的際遇和發展,誠然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