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意識形態?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2/10/2011

傳媒最蠱惑人心,因為有時你被蠱惑了,還以為自己是聰明人,自我感覺良好大於一切,沒有想到更深層次的人性,會有機會被活埋。

看到內地兩歲的小悅悅被車輾過後,十八名途人視而不見的短片,令人揪心。傳媒報道事件後引起廣泛關注,除了訪問小悅悅父母,追尋兇手外,更找到那位具惻隱之心的拾荒婦和那些見死不救的路人甲乙丙,惟道出的卻是更悲情的社會。

那位助人的拾荒婦,因為「見義勇為」成為明星,更有人給予獎金,惟鄰居親友卻大潑冷水,稱她是「博見報」,好管閒事。很多人為那位「兇手」說項,稱內地很多黑幕,如果誠實報告,又沒有買保險,隨時一身蟻,甚至要坐牢。那些見死不救的,更振振有詞地說當地很多「幫人黨」,你走出去一幫,就會一群人走出來,說你是殺人兇手,要你賠償一切損失,否則帶你去見公安查辦云云。於是,就各家自掃門前雪了。我們也要多謝傳媒,將各家自掃門前雪 這件事,徹底地合理化,之後還要找很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去分析這些人為甚麼會有這種心理素質。然後一句「社會的悲哀」,故事落幕。

新聞娛樂化同樣可悲

為何沒有人問:「為何你會怕?」為何警察不站在保護巿民安全的一方?為何會有保險的問題,怎麼會沒有人去監管?如果有看過片段的,也不難想到司機有可能故意撞小悅悅,為何就是沒有人從司法角度說一下他犯了甚麼法?問這些問題,可能會被人訕笑,說一句:「你唔知道小農社會的現實處境?」之後還會苦口婆心,勸你去上「國情研習」。

冷漠,不是冷漠社會的真兇,是傳媒失去監察的力量,社會沒有對不公義說不的堅持,社會才會像命定般的不改變。但其實社會是有可能改變的。或者你會以為這是處身於享受法治、人權、安全的香港巿民的風涼話,但香港人不比他們好。至少這幾天,看特首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就是「慳鱓啦」,或者「無做好呢份工」,要落地的政策問題被淹沒在議員那個氦氣球和那個政治倫理的爭吵中;看備選的特首「跑馬仔」新聞,候選人可以不談政綱,政績,不提巿民的福祉,只要天天有婚外情緋聞,或者一些外圍的花邊新聞給炒作。一天的新聞,一天用就夠了。

傳媒沒有監察為社會計畫願景的人,只將新聞娛樂化,這可能與內地傳媒一樣,只是另一種冷漠的表現,但同樣可悲。

曾經刊載於: 

星島日報22/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