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只追逐小豬?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5/11/2010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大受香港市民歡迎,掀起一陣熱潮,門票公開發售首數日,便有大批市民搶購,導致網上及電話訂票系統出現「大塞車」,更有人把周日黃金時段的門票「炒黃牛」,門票由原本10元升至過100元。 

究竟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有何吸引之處?它以一幅被視為國寶的北宋名畫作為藍本,利用了十二台放映機,再結合先進的幾何變形矯正融合技術,令投放出來的巨型畫卷比原作大30倍。它既保留了原作的色調、畫風及所有特徵,卻又突破了平面創作的局限,畫中人或畜都是動態的,有日間忙碌的場面,也有民間的夜生活。對於一些熱愛藝術、先進科技,又或是有興趣研究宋代文化的人士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不過,或許對很多人而言,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吸引,不在於它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它本身是一件全城盛事,一項引起城中話題的活動。觀賞上河圖或多或少已成為一個潮流,本來無心與人「迫」的人士,但如果身邊一個又一個的親友先後看過此展覽,又在他面前發表偉論(不論褒或貶),除非他非常肯定自己對此畫並無興趣及自己不會為了迎合「潮流」——人看我又看的心態而參與此事,否則或多或少,仍會有心動的一刻,希望自己可以親自看一次,好加入討論。 

無論參與者視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為一項城中盛事,又或是一次「時興」的活動,樂在這「熱潮」中實不為過。但在跟風的背後,失去了不少寶貴時間或對物品的真正認知。有時,人在「潮中」,身不由己,也有人不自覺地追隨潮流而不自知。潮流不限於衣飾,也可指向其他方面,例如多年前流行芝士蛋糕,售賣此款蛋糕的專門店每日出售的蛋糕數量便相當驚人,不少人需要花長間排隊才能購買得到,但潮流一過,排隊人龍便不復見。芝士蛋糕如此、葡式蛋撻亦如是,而現今盛行的台式飲品也沒有例外,只是流行的不止在飲品本身,而是此產品來自甚麼店舖。早前紅極一時的台式飲品店舖,待其他同類的新品牌出現後,便自然變得門庭冷落,甚至倒閉收場,因為不少人都認為來自新品牌的飲品味道比舊的好。情況真的就如《甚麼是潮流》的歌詞一樣:「紅了,誰也伸手碰碰,紅完後,沒隊伍望遺容。」>  在這一次的熱潮,總設計師為了增加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趣味,在畫上加插了小孩追豬一段。此構思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每當此畫面一出現,不少現場觀眾表現興奮,手中相機的閃光燈馬上閃個不停。對於眾人期待小孩追豬的可愛場面出現,是可以理解的,但諷刺的是為甚麼現場觀眾最留意的只是原作中沒有的小豬呢?

其實,不是凡是潮流都不好,參與全城盛事也沒有不妥。只是,當大家追隨坊間流行的事物甚至所謂的現代思潮、說法時,只基於不甘後人的心態,又或是只因?它們流行而喜愛,而看不清楚自己真實的喜惡、需要及能力,又或在沒有作出反覆的判斷或求證下便任由潮流、傳媒、廣告商或其他人告訴自己應該吃甚麼、穿甚麼、甚至想甚麼時,似乎沒有真正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好好維護自己的價值觀或立場。追逐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小豬,實在無傷大雅,但若然只作追豬者,又或只留心他人提供的必看「景點」,而沒有進深閱讀其背後的資料,發掘自己真正欣賞的,這似乎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