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不低頭?「拎有時,放有時」的智慧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3/01/2014

現今社會中,智能手機看似快將成為「必需品」,作為家長又可如何教育子女恰當地使用智能手機?我們專訪了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女士,一起探討智能手機與新一代成長的微妙之處。
 

當智能手機佔據生活

台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於2013年7月進行一項兒少手機及APP使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新一代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有三高現象,包括:高擁有率、高使用率及高下載率。接近四成受訪者擁有智能手機;三成七受訪者表示未來兩年會購買;一成四擁有智能手機的受訪者每天使用三小時以上,當未能使用電話時會感到焦慮;十個當中有一個小孩有重度成癮的情況,而大部份都有下載交友程式。[1]
 

生活模式改變的影響

近年不少研究都表明使用智能手機會為身體健康帶來負擔,對正在發育的幼齡兒童尤甚,包括視力耗損、近視年輕化,以及影響頸、背、手指的肌肉發育、溝通能力的建立等等。當然智能手機會為人帶來方便,其隨時隨在的特點令人更容易保持聯繫。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溝通模式完全切合他們的喜好,一個符號或圖案,對於表達能力較弱的人來說,實在勝過千言萬語。
 

打破似近還遠的接觸

羅女士指出,正因為智能手機隨時隨在的方便,不同的交友程式令大家沉醉在虛擬的溝通中,非真實的回應容易令人產生「經常溝通」的錯覺。家長要留意,千萬不可讓通訊程式的溝通取代真實世界中面對面的溝通,回家後必須要有真實的接觸。特別對幼齡的孩子,感官上的刺激更能有助他們完全發展,父母真實的關懷讓他們建立對世界的安全感。所以無論如何,父母絕不能省卻與他們談天擁抱這些微小但重要的行動。至於面對青少年期的子女,父母要調校與他們溝通的期望,由於青少年喜歡使用通訊程式溝通,父母可多善用這些程式;但羅女士同時鼓勵父母每星期預留一至兩小時與青少年期的子女「傾閒計」,令他們知道父母仍然看重和他們的真實對話。
 

比起智能手機更好玩

羅女士提醒家長,若要令子女不沉迷虛擬的手機世界,便要用其他東西取代手機。其中外國十分提倡的休閒治療(therapeutic recreation),正正為家長提供一些建議。休閒治療主要是透過不同的創意藝術、運動、舞蹈、體能挑戰等活動去發展不同的感官,讓參與者在真實的世界,建立生活技能及不同的技巧,如人際相處、解難。父母陪伴子女一同去感覺世界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青少年期的男女需要建立成功感與親密感,適當的陪伴能令他們有更大的動力從虛擬世界中抽離。
 

有商有量的手機管制

當教養子女如何節制地使用智能手機時,羅女士提醒各位家長要按著他們的年齡而教導,不然既破壞關係又未能規範。教導年幼的子女,父母宜堅持不應過早讓他們使用智能手機,如子女真的需要使用手機與父母聯絡,可安排他們使用只有通話功能的電話便可;至於教導青少年期的子女,父母則要多點與他們協商,如只可以使用低流量的網絡計劃、每天可用電話的時間、可以下載的手機程式數量等,並要教導使用社交程式時需注意的事項。
 
如子女違反了大家的協定,父母便需要按著早前協商的後果作出規管,以免子女有錯覺認為父母只是「得把口」。在處理青少年子女的問題時,家長宜採取討論形式,讓他們覺得你是尊重他們,並肯定他們已成長,有能力管理自己,而不是以父母的權威要他們服從。
 

拆開必需擁有的迷思

面對智能手機的擁有率不斷提升,家長可能認為很難拒絕不提供智能手機給子女,特別是青少年期的子女。因為智能手機已不單純是手機,甚至可能是青少年人身份的象徵,所以「必須」擁有一部。然而,羅女士卻提醒家長們,青少年人渴望擁有智能手機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要「埋堆」。手機是幫助他們建立關係的工具,當身邊的朋輩都使用通訊程式溝通,而自己卻沒有時,他們如何能融入群體當中?但擁有智能手機,以及能使用通訊程式又是否等於已建立關係?
 
答案其實在於父母看待及使用手機的態度,這會直接影響子女。智能手機就有如名牌一樣,重要的是讓子女知道,人擁有名牌不等於擁有更高的價值,因此不需要盲目追求。反而家長可教導子女當沒有智能手機時要如何寬容面對,讓他們既可更多元化地探索世界和自己的興趣,也可更真實地建立及發展人際關係。
 

使用智能手機的原則

其實在面對大多數人都機不離手的情況,羅女士十分鼓勵家長先建立健康的手機使用模式。父母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模仿對象,父母如何使用手機,子女都看在眼內。當父母自己是「低頭族」時,如何教育子女不做「低頭族」?父母要以身作則,提醒自己不要被手機操控。而且要刻意劃分家庭時間,特別是同枱用膳、睡前說故事、祈禱或談心時間,都不要使用手機,盡情投入於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手機的主人,而不是手機的奴僕,切忌以手機及程式代替一切。
 

與子女一同與時並進

每個年代都有讓人沉迷的產物,從收音機、電視、到電腦再到智能電話,父母要完全隔開子女不使用智能手機及網絡程式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父母可反客為主,與子女一同研究並善用智能手機所帶來的方便。要緊記,父母的角色是無可取代的,與其為了令子女有豐厚安逸的生活而營營役役去賺取更多,倒不如想清楚自己辛苦工作的目的是甚麼,不要只為工作而忘卻家庭,尋回最根本最有價值的東西是更重要的。深願智能手機能成為祝福家庭關係的好幫手。
 
 

 

[1] 請參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年兒少手機及APP使用狀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