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動回應霸權壟斷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11/2010
專欄:時事木人巷

有報章報道一名市民因為不滿地產霸權操縱港人的衣食住行,決定以個人的力量起革命,上個月開始拒絕幫襯大地產商提供的服務,以光顧小型店舖代替超級市場;以踩單車代替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用手洗衫代替用洗衣機。

較早前大家樂扣減員工吃飯時間的工資,雖然為了平息民憤而改變初衷,但仍有不少商人想以各種茅招回應即將實行的最低工資,而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在報章撰文指最低工資既然訂了以時薪計算,企業自然按這套規則以工作時數訂定工資。工會以社會運動方式強迫僱主,令員工在非工作的用膳時間也要支薪,某程度上鼓勵「不勞而獲」,違背了香港一向提倡的多勞多得精神。若這個邏輯成立,那麼員工每星期的例假和公眾假期豈不更加是不勞而獲?
  
有關招數和言論反映一些香港商人仍然維持在掠奪式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只要不犯法能賺到盡便是成功的心態。面對一些罔顧社會責任的大財團,零星的批評、抵制或光顧模式的轉變能起的作用無疑有限,但不少經驗告訴我們面對不公義的問題,有時一些輿論的批評和民間的抵制慢慢凝聚,也會令一些「要面子」的大財團稍為收歛。例如大家樂的事件,以及不少關注環保和血汗工廠的個案,便因一些團體鍥而不捨而取得不錯的回應。由於高度壟斷的緣故,要完全杯葛或罷買大財團的產品並不容易,但若果有選擇的時候,大家為何不多點光顧小商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