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真的健康環保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5/06/2021

上期《生命倫理》,〈迎接人造肉時代〉一文中闡述到人造肉——植物仿真肉和培植肉,對地球、人類及動物帶來的好處,這一次,我們來探討一下不同的意見,看看人造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先來談談植物仿真肉,為了吸引顧客青睞,令非素食者也前來購買,生產商會致力令植物仿真肉的口感與味道更像真的肉類。有些生產商會運用基因編輯技術來達到此目的,如Impossible Foods。這一類植物仿真肉,長遠來說會對人類的健康帶來甚麼影響,至今仍是未知之數。[1] 至於培植肉,更是一開始便使用了基因編輯技術,當中是否真的完全安全?答案有待日後揭曉。就如人造牛油(又名植物牛油)推出之初,人們都以為植物牛油比動物牛油健康,現在大家都曉得真相並非如此,人造牛油的反式脂肪含量較高,反而有機會提高食用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

即使植物仿真肉不使用基因改造技術,為了迎合顧客口味及營養需求,鈉及食物添加劑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雖然植物仿真肉的主要材料是豆類,它們還是不折不扣的高度加工食品,營養學家Rachel Clarkson表示,加工食品中往往會添加鹽作為防腐劑,因此植物仿真肉所含的鈉會較高,以同樣重量的植物仿真肉及真肉作比較,植物仿真肉中的鈉含量可較真肉高出五倍。[3] 另外,豆類原有的營養會隨著加工過程而消失,生產商會為此在植物仿真肉中添加不少維他命要素,作為彌補。[4] 同樣,培植肉也會添加營養素。[5]

至於吃人造肉是否對動物更友善?為了測試食物安全,這些植物仿真肉還是需要經過動物測試,為此,已有維護動物權益人士表示不滿。[6] 至於培植肉,它又是否真的落實到如自己所說,對環境友善?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動物遺傳學家Alison Van Eenennaam的說法,製造培植肉需耗用大量能源,人類還是要為此付上代價,她說:「當你培養細胞,需提供氧氣、熱力、食物和清潔(它們的)廢物,這些都不是免費的,而一隻牛可自行保溫和排泄。」雖然世界經濟論壇一份白皮書也提到,按現時生產方式,培植肉可以比傳統牛肉節省約7%的能源,[7] 但長遠來說,生產培植肉不見得比飼養牛隻環保。過去一直將牛隻排放的溫室氣體(甲烷、氧化亞氮等)轉換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形式來闡明牛隻對氣候造成的影響,牛津大學環境科學家John Lynch和物理學家Raymond Pierrehumbert在2019年2月19日發表了一項研究,當中指出,實驗室的培植肉在「培養」過程中,主要產生的溫室氣體都是二氧化碳。Pierrehumbert說:「按每噸排放量計,甲烷比二氧化碳有更強的暖化效果,但甲烷只會在大氣中存在12年,二氧化碳卻可累積上千年。」培植肉對氣候的影響取決於生產過程的能源轉換效率與永續性,如果未來培植肉走向能源密集的大規模量產,培植肉造成的氣候問題會比畜牧牛隻來得嚴重。[8] 另外,培植肉還不如豆腐或其他肉類替代品般節省能源。[9]

這樣看來,當人類以為人造肉既可以滿足自己的味蕾,又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愛護動物及保護環境,這其實只是一個假象。值得大家思考的反而是,人造肉有可能帶來新的挑戰,例如,人們逐漸失去吃真肉的選擇權,情況有點像現今的消費者被迫食用基因改造的食物,如蕃茄、馬鈴薯及粟米等一樣。此外,一旦社會廣泛地認為選擇吃真肉的人,代表他們不環保,甚至是殘酷對待動物,那些崇尚自然,不想吃由實驗室製造出來的假肉的人,便會遭受抨擊。

人造肉的興起,除了可能會令消費者的選擇權受到限制,森林的消失也不一定會因而減慢。雖然畜牧業需要大量的土地,以致要犧牲森林來滿足它對土地的需求,但即使畜牧的人減少了,人們便會恢復森林原有的面貌嗎?若想要大量生產人造肉代替傳統的畜牧業,難道不需要興建工廠嗎?

明光社

人們與大自然的距離有可能進一步疏遠,不少城市人已經沒有見過豬、牛或雞,將來,對一些人來說,「肉食」只是工廠製造出來的產品,很難聯想到活生生的動物,更難起到愛護牠們之心。2019年,法國一對到鄉村渡假的夫婦入稟法院,把鄰居及她所養、名為莫里斯的公雞告上法庭,原因是他們每天清晨4時,都被莫里斯的啼叫聲吵醒。為了解決都市居民與鄉村居民因著鄉村常見的雞啼、蟬鳴等聲音而產生爭執,法國最後通過一條法律,正式認可鄉村常聽見的雞啼、蛙鳴等聲音,都是法國鄉村「感官遺產」的一部份,未來也都在法國法律的保障範圍內。[10] 簡單來說,法國鄉村公雞有權啼叫,人們不能為牠們的叫聲告狀。當人類還未發明鬧鐘,人們要早起到田裡工作時,公雞的叫聲非常有用處,但當公雞的叫聲已被人類發明的機器取代時,牠們的天賦才能則惹來人類討厭。現在人們一邊吃牛肉,一邊怪責牛放屁,瑞士的科學家已經從飼料入手,讓牛隻放少些屁。[11] 不知道將來會否有一天,當人類吃人造肉多於吃牛的時候,牛吃草會否換來更多人大肆抨擊,說牠們浪費地球資源。人類可以乘坐飛機到處旅遊、享受舒適的冷氣,牛卻不可以放屁,因為牠們破壞「人類的環境」。

明光社

肉食者真的比起素食者令地球承受更重的負擔嗎?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在歐洲及美國可以吃到外來的藍莓及士多啤梨;在英國可以吃到秘魯來的蘆筍。其實運輸食品的過程涉及溫室氣體的排放,其中以飛機的排放量最為甚,牛津大學研究食物對環境帶來影響的研究員Joseph Poore提醒消費者:「比起肉類,空運的水果和蔬菜,它們每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多。」曼徹斯特大學的化學工程博士Angelina Frankowska亦指出,英國食用蘆筍的人,其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12] 比食用其他蔬果的人為高,因為在英國出售的蘆筍主要從秘魯入口。[13] 至於人們喜愛朱古力,這對環境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愈多人鍾情於朱古力,意味著更多人砍伐森林中的其他樹木,以騰出地方種植可可樹。Poore指出繼牛肉、豬肉和禽肉之後,可可樹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最大元兇之一,在西非地區已有許多熱帶雨林因此消失。[14]

隨著地球的天氣愈來愈兩極化:熱會更熱,冷會更冷,環保是刻不容緩的;提高愛護地球及其他物種的意識絕對是好事。即使沒有以環保人士自居,不少人仍希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一分力,購物時或多或少會留意所選購的東西,是否環保、健康或對動物友善。香港很多物品都依賴進口,為了環保而只支持香港製造的產品似乎難以實行,但作為一個保護環境及精明的消費者,除了看產品的宣傳口號,也可以先了解一下自己進食的東西,最簡單的方法是查看產品包裝背後的材料成份表。Cindy Sheldan是一位創意總監,曾設計不少食品包裝,她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包裝的正面是要收窄消費者的選擇,產品看上去有機,但是否真的有機?真相往往在包裝背面的材料成份表中。[15] 對產品有基本了解是好事,因為若資訊不足,只憑好感或商家的宣傳術語而購買,或會出現自己購買的東西原來是與自己認同的信念相違背的情況,這樣,為了信念而堅持支持某種產品的行動便白費了。

無論是肉食者或素食者,在可行情況下,按個人身體所需,不過量進食,不過份崇尚入口食品,不選購過度加工或包裝的食品,即使只隨身攜帶水樽,避免購買樽裝水,其實對自己的健康及地球已經有一點貢獻。至於畜牧業者,若可以改善飼養牲畜的衛生環境,讓牲畜可以健康成長,減少染病機會,也是大家樂見的事。


[1] 〈人造肉的推廣受爭議〉,「每日頭條」,2019年5月4日,網站:https://kknews.cc/zh-hk/finance/3vabloo.html

[2] Janna Leung:〈人造牛油含反式脂肪不比牛油健康!消委會報告10款不含致癌物牛油品牌〉,「U Food」,2020年8月11日,網站:https://food.ulifestyle.com.hk/restaurant/news/detail/2720855/人造牛油-VS-牛油-人造牛油含反式脂肪不比牛油健康-消委會報告10款不含致癌物牛油品牌

[3] 張雅惠:〈全球吃素風潮:素肉對健康的影響〉,「Hello醫師」,2020年10月16日,網站: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eating/other-healthy-eating-tips/health-effects-of-eating-vegetarian-meat/#gref

[4] Amanda Capritto, “Impossible Burger vs. Beyond Meat Burger: Taste, ingredients and availability, compared,” cnent, October 25, 2019, https://www.cnet.com/health/beyond-meat-vs-impossible-burger-whats-the-difference/.

[5] 伍振中:〈低肉望社會・二|獲新加坡批准上巿 探秘Eat Just培植肉餐桌〉,《香港01》,2021年2月2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世界專題/590317/低肉望社會-二-獲新加坡批准上巿-探秘eat-just培植肉餐桌

[6] Alfred Jackson, “PETA roasts Impossible Burger for rat tests, suggests patties cause cancer,” TEF, August 13, 2018, https://theentrepreneurfund.com/peta-roasts-impossible-burger-for-rat-tests-suggests-patties-cause-cancer/.

[7] 孔祥威:〈【科技.未來】技術障礙重重待破 人造肉真的比傳統環保?〉,《香港01》,2019年9月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周報/371352/科技-未來-技術障礙重重待破-人造肉真的比傳統環保;〈人造肉的推廣受爭議〉。

[8] John Lynch and Raymond Pierrehumbert, “Climate Impacts of Cultured Meat and Beef Cattle,” 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February 19, 2019, https://doi.org/10.3389/fsufs.2019.00005;地球圖輯隊:〈研究:培養肉造成的溫室效應可能比傳統牛肉還嚴重〉,「科技新報」,2019年2月25日,網站:https://technews.tw/2019/02/25/cultured-lab-meat-may-make-climate-change-worse/;孔祥威:〈【科技.未來】技術障礙重重待破 人造肉真的比傳統環保?〉。

[9] 〈人造肉的推廣受爭議〉。

[10] 〈法國也有天龍國人?都市移民抱怨鄉下太吵 政府好威決定:立法保障雞啼蛙鳴〉,「中央廣播電臺」,2021年1月27日,網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90229

[11] Cecile Mantovani, “Swiss cow feed causes fewer farts - and puts the squeeze on global warming,” Reuters, October 3, 2018,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climatechange-swiss-cows/swiss-cow-feed-causes-fewer-farts-and-puts-the-squeeze-on-global-warming-idUSKCN1MD151.

[12] 碳足跡就是個人、組織、活動或產品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參〈碳足跡〉,「MBA智庫.百科」,2021年4月21日,網站:https://wiki.mbalib.com/wiki/碳足迹

[13] Richard Gray, “Why the vegan diet is not always green,” BBC, February 13, 2020,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00211-why-the-vegan-diet-is-not-always-green.

[14] Richard Gray, “Why the vegan diet is not always green,”;〈巧克力悲歌:吃的是白人,西非的熱帶雨林卻消失了〉,「關鍵評論」,2017年9月14日,網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8796

[15] TEDx Talks, “How brands hijack your feelings to influence what you buy | Cindy Sheldan | TEDxBearCreekPark,” YouTube, May 9, 20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ulylDXG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