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就要百倍奉還?

── 生命倫理錦囊 第16期
31/12/2013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一齣《半澤直樹》,成了人人追看的電視劇。當中主角一句「以牙還牙,加倍奉還」(やられたらやり返す、倍返しだ!),成為了全城打工仔的金句!劇中主角半澤直樹,家族工廠因銀行拒絕貸款週轉險些倒閉,老父也因此自盡。他繼而加入原來拒絕放款的銀行,面對上司打壓,追查不良貸款下落,與銀行內外的「敵人」周旋到底。故事到了最後階段,半澤甚至要面對昔日拒絕給家族公司貸款,害死老爸的頂頭大上司。此劇劇力迫人,創造了日本收視紀錄,也風靡了中、港,台等地的觀眾。[1] 連早前「香港電視網絡」不被政府發牌,在職工反對集會上,也以此作劇諷刺政府,大獲好評。[2]
 
其實,日本的職場文化和香港有頗大的分別:在劇中,銀行的「左遷」文化[3]與終身聘用制,[4] 或是下屬向上司叩頭認錯[5]等情況在香港職場文化都不常見。然而,劇中描述在職場中的爾虞我詐,「晴天借傘,雨天收傘」,上司對下屬壓迫的種種情節,的確說出了不少打工一族的心聲,叫人感同身受。而半澤面對敵人時,大快人心叫喊其招牌口號「百倍奉還」,更是說出了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心底話。
 
除了主要的銀行內幕故事,劇中一些情節,實在叫我們對職場文化有多一重省思。當我們以為半澤最後將敵人打敗,拯救銀行後,理應「好人有好報」時,劇集的結局卻是出人意表:半澤的頭號敵人與上司大和田常務並未因自己的過失而被左遷,結果只被降職處分;而半澤卻是被左遷。當大家都替半澤不值,雖然他擊敗了大和田,但是始終也敵不過背後奸詐的銀行文化,以及老謀深算的大奸雄中野行長。其實從職場文化來看,半澤表面看似立了豐功偉績,但其實這些揭露公司瘡疤、自以為正義的同事,往往又會被公司視為麻煩製造者,成為「犯眾憎」的對象(劇中半澤雖極受同袍愛戴,但的確成為上頭們的眼中釘)。[6]
 
如果半澤的故事是在香港發生,相信他已不由分說,自己出去闖一番事業了!可是,在日本職場文化中,上司卻可以動輒用「左遷」來威脅下屬;而半澤為了保住在銀行的職位,就算是拿了上司犯錯的有力證據,也只為自己和同袍左遷去討價還價,絲毫沒有「劈炮唔撈」,或繼承父親留下的螺絲廠之想法。或許這就是日本職場文化特有的「身不由己」的特點,又或是對要養家活兒的打工仔的共鳴吧。[7]
 
有人以「貓型員工」來形容新一代:做事較為自我中心,討厭營營役役和唯唯諾諾的「上一代」做事手法。若他們碰上喜歡而又上心的事情,他們往往比其他人更努力。企業若看懂「貓員工」的特性則事半功倍;但若是不了解的話,他們隨時「走路」,正如貓不能逆掃毛一樣。畢竟「企業忠誠」對他們來說已是白堊紀年代的事了。[8]
 
香港新一代同樣被認為對工作不賣命,而且斤斤計較,但卻敢於挑戰權威(從另方面看就是「唔聽話」)。然而,情況是否果真如此?事實上,這可是對錯參半。一個對香港職青的調查發現,香港在職年輕人最難忍受的是:「同事不負責任及推卸責任」與「上司言行不一」。
以為新生代「不能受氣」的人,很有可能是誤解了他們。[9]
 
不過,若是由半澤的背景去看,相信最影響他的未必是「百倍奉還」的理念,而是來自他父親的兩句話:「樹脂螺絲雖然很輕,但卻非常堅韌……正是這種螺絲支撐起我們的國家。」父親這兩句話使他做事認真,觀察細微,也因此可以看到關鍵之處。當然這裡也講求了對工作的熟練和一絲不苟。
 
另一句則是:「做甚麼工作都好,一定要珍惜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千萬不要做一個機器人。」正是因為半澤有這一種人倫關係的覺悟,他自重又重人,對朋友永遠幫忙,這在奸人當道的職場中,尤為可貴。「人與人之間關係」成為了半澤成功之道:由他與太太待人接物的真;對同事負責任;對客戶的看重等,一切都重新使人見到,人在職場,「我要做好呢份工」,原來也可以是很高尚的。[10]

人在職場的信仰反思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好處呢?人還能用甚麼換回自己的生命呢?」~《聖經》
 
有人說:「職場如戰場」,又說:「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可見職場實在是非常複雜的場景。而當信徒經常身處在「身不由己」的場合,會否在不知不覺間,漸漸成為「失了味的鹽」(太五13),又或是「放在量器底下的燈」(太五15)?結果只成為某些人口中的「星期日信徒」。
 
「身不由己」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莫過於經濟壓力,又或是利益的誘惑。早年一套非常流行的電視劇〈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其主題曲〈無心害你〉當中便有一句歌詞,足以道出現代人的無奈:「誰想講骨氣,最先必須有一些儲備」。面對高昂的租金或供樓款項,以及活在百物騰貴的生活環境裡,信徒也有可能不得不唱一句:「誰想講真理,最先必須有一些儲備。」為了生活所需,很多香港人都不敢輕易辭退與自己信念、道德倫理價值觀相違背的工作。信徒也不例外,當上司強迫自己說謊,甚至以不義的手法騙取客人的金錢時,一些即使較為認真的信徒也可能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邊求神寬恕,一邊順服自己銀行戶口的掌權者。
稍為對信仰認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只作「星期日信徒」,也希望在職場上可以「作鹽作光」。只是,他們實在放不下對生活的憂慮。耶穌曾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太六25-26)祂又教導人如此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每天[11] 所需的食物,求你今天賜給我們……」(太六9,11)。當信徒眼中只看見地上的「老闆」掌管我們的飲食時,是時候學習看得見照顧他們,為他們提供即時所需的是父神。
 
耶穌多次提到關心我們需要的是天父。這意味著,這位供應者不是只「視萬物如芻狗」[12],即是一位對萬物的運作沒有分別的創造者,而是一位有感情,對人非常「肉緊」的天父。即使在人世間有不合格的父親,但耶穌口中的天父絕不會無視孩子的貧困。因著父與孩子的關係,已註定了天父必保守,這成為孩子不憂慮的基礎。但這還不足夠,孩子要真正放下憂慮,除了要確信及認定父神的供應,也要做到「不能服事神,又服事金錢」(太六24)。這不是一條律法的要求,而是對人性的剖析。人類的確容易「恨這個愛那個」、「忠於這個輕視那個」(太六24) 。當人選擇金錢,自不然選擇聽從「老闆」,視「老闆」的旨意為最高的旨意。
 
現實中,僱員和「老闆」不一定有血緣關係。但世事難料,面對經濟衰退,又或面對股東的壓力,誰又敢保證「老闆」不會「在最壞時候必須卑鄙」、「在抉擇時候只好勢利」,這些都是職場上的人生道理,最終「無心害你」。反過來,一個身為信徒的老闆,若有一個用不誠實手法賺大錢的下屬,不過為了金錢緣故而對他的手法視若無睹,這位老闆同樣要好好思想誰才是真正幫他賺大錢的那一位,而自己真正依靠的又是誰。
 
有時候,人對上司不正當的手法輕易作出妥協、打同事小報告、又或是作出欺上瞞下等種種不義的行為,並不一定基於生活的基本需要,有可能是出於保護自己的行為,又或是敵擋不住名成利就的吸引力。無論如何,以《聖經》的教導來說,企圖以這些手段來達到名成利就,極其量只可以改善人眼前的生活質素,但卻不是真正的成功,更絕對不能提升人的生命質素。
 
《聖經》的福音書特別闡揚「大逆轉」這一神國的道理。孫寶玲博士說得對,有關「福音的宣講,無疑是要挑戰世界的安全感和滿足,甚至顛覆世界自以為是的政治文化。富足、有權勢、自以為是的人將會發現他們所自恃的,其實不能為他們帶來甚麼。如果他們不能回轉和悔改,將自己的信心和安全感完全置放在神及祂的福音之上,他們的結局將會是一個徹底的逆轉。」[13] 福音書要顛覆的,往往與世人的認知有所出入。原來,只把焦點放在金錢名利,不能體察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最終可能失去更重要的東西。
 
職場是其中一個讓信徒面臨考驗的場地。不同人有不同興趣及才幹:有人精於賺取金錢;有人熱心服務社群。不同人為到自己活在地上的人生目標努力奮鬥,都是實踐人在社會的責任,這實在是一件美事。只是人在職場,以甚麼手法來達致目標,這有待商榷。是否一句身不由己,便輕易放棄信仰原則?為了自己升職加薪、得到上司賞識,便極力排除異己?信徒還是不時提醒自己,神才是真正的「老闆」,學習活出祂喜愛的信仰精神,即使換來不太理想的待遇也不計較。
 
「行公義、好憐憫」從來都是《聖經》其中一個重要的教導。「行公義」不一定指到嚴肅的社會行動,在職場上也有很多「行公義、好憐憫」的機會。例如看見同事受到無理的對待,即使未有勇氣為到同事站出來指出「老闆」的不是,至少也不要為了「歸邊」,而成為落井下石的一員。
 
職場——可以成為一個讓人爭權奪利、只見敵人、喪失「生命」的戰場;但也可以成為一個讓人實踐理想、贏取友誼,以及磨練生命的場地。兩者分別在於:人信靠的是甚麼,他又以甚麼態度在職場生活。

 


[1]《半澤直樹》電視劇是改編自池井戶潤的兩部小說作品:《我們是泡沫入行組》(オレたちバブル入行組)及《我們是花樣泡沫組》(オレたち花のバブル組)內容改編而成,以書中主角「半澤直樹」作為劇名,由日本TBS電視台製作。網址:http://www.tbs.co.jp/hanzawa_naoki/

 

[2] Youtube 網站「HKTV半澤直樹大反擊@政總」足本版。網址: http://youtu.be/o8yAD4mwYtQ

 

[3] 「左遷」是是因古代文化「尊右而卑左」,故稱官吏被貶降職為「左遷」。參《中華民國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5%AA%BEE&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在日本銀行文化中,職員由總部調職到分行,甚至到附屬的子公司任職,均代表降職,是為不光彩的事。
 
[4] 終身聘用制度是日本戰後的基本用人制度。大企業一般僱用從各類學校畢業的求職者,被正式錄用的員工直到退休前始都在同一企業工作。除非員工犯了嚴重錯誤,否則企業均會避免解雇。這樣,員工和企業無形中形成了一種締約關係:員工對企業盡職盡忠;企業則為長期僱用的員工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從而培養出忠誠、團結,以及視公司為「家」的日本職場文化。參《MBA智庫百科》,網址:http://wiki.mbalib.com/wiki/%E7%BB%88%E8%BA%AB%E9%9B%87%E4%BD%A3%E5%88%B6

 

[5] 叩頭認錯又稱為土下座,這是一種以五體投地方式謝罪的禮儀,造遠比道歉更正式和嚴重。而劇中最後大和田常務向半澤跪地一幕,則是從原著額外加上的。
 
[7] 〈半澤直樹為何不辭職?〉,朝日新聞中文網,網址:http://asahichinese.com/article/opinion/AJ201311160001

 

[8] 〈管理「貓型員工」〉,網址:http://www.jmen.com.hk/?p=4561

 

[9] 香港遊樂場協會於2011年7月,向411名18至29歲的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52.9%的受訪青年在職場上遇到難忍的事,會選擇觀察一段時間再作打算;37%的人「忍得就忍,不會離職」。而選擇「儘快離職」的只有3.5%。此外,92.9% 的受訪者認為在職場中最難忍受的是同事不負責任及「卸膊」(即推卸責任);其次是上司「講一套,做一套」、同事愛告狀、上司不信任(各有89.5%)。當他們考慮是否離職時,工作晉升前景如何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薪酬福利以及與同事的關係。
〈調查顯示:香港職場年輕人最難忍受同事推責〉,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11-07/18/c_121682490.htm

 

[11] 有不少學者認為「每天」的希臘文字根ἐπιούσιος可來自另一個希臘文τε ἐπιούσῃ 「第二天」,此字見於使徒行傳七章26節等。根據猶太人傳統,第二天可指一大早,又或是明天。無論如何,禱告的人為著下一餐的食物向天父禱告。但耶穌的教導是讓當時的聽眾聯想他們的祖先出埃及時,神從不間斷的供應。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NICNT(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7), 248.
 
[12]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13] 孫寶玲,《新約倫理》,(香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9),頁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