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佢病.救佢命」──
燭光網絡 65期 (p.22)
香港因全球金融海嘯而帶來裁員潮,失業人數不斷上升,牽連所及,其他社會問題也將逐漸浮現。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以及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姚健偉牧師,一同探討在經濟逆轉下教會的回應和使命。
集體罪惡 自食其果
對於經濟大逆轉,盧龍光牧師直言是現代人自食其果。「金融海嘯可謂現代人類集體罪惡的結果,因整件事都是人為並且可以預視的。當年在美國,聽著美國總統和人民自豪地說“God Bless America”,我不禁問:難道我的上帝不保守其他國家,只保守美國嗎?」
他說:「其後蘇聯解體,美蘇互相牽制的力量消失,美國開始為所欲為,以至襲擊其他國家。美國自恃有眾多的基督徒,奈何『個人的道德』未有推演到沒有罪惡的出現──消費主義所提倡的,就是一個不可停止的消費系統,最終導致全球經濟的崩潰。」
放下自我 奉獻真義
「消費主義告訴我們:不斷地增加消費,不斷地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生活享受,就是達致成功的希望。可是信仰告訴我們,『愛』才是生活的核心,堅守基督徒的生活原則,就是施予不望回報──『奉獻』就是直接與缺乏的人分享和分擔,直接關懷有需要的人並作出幫助。」
「今天,我們常把自己所賺的,用作置業和供孩子到海外讀書之用,總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作目標,少有想及分享和社會責任。」盧牧師引述約翰.衛斯理的話:「作為基督徒,要盡力『賺錢』,盡力『慳錢』,和盡力『捐錢』。」他認為分享以至助人自助,才能發揮上帝的恩賜。
純粹金融 那容創意
蔡元雲醫生說:「全世界的金融體系都在調整(就是芝加哥學派,完全自由的那一套),香港身為一個純金融中心,只集中發展地產和物流,沒有“creative class”──以前香港在電視和電影製作中尚有很多“made in HK”的作品,現在則是“made in China”佔多數。」
他指出,一個地方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社會,從來都是以其『工業』(製造出來的產品和作品)定性。政府錯誤釐訂發展方向,青年人無發揮的機會,自信心自然下挫──其實非但香港的青年人,所有市民都可以有工做。
放下短工 世界為家
「目下香港的青年人多被父母『脅持』,發展方向都是市場主導,如多學工商管理。但神造人有不同的召命,青年人缺乏『導師』“mentor”按個別所長作出關懷,由感受到『愛』到獲得『知遇之恩』,最終只會尋找不到自己獨有的發展位置,活不出人生的意義。」
「近年接觸的青年人,其中居然有以取『綜援』作志願的,因為他們的父母亦以取『綜援』為生──我深信,青年人都不是好食懶做!這幾年面對金融海嘯,盼望青年人不要只做些短工渡日,而是藉此空檔裝備自己,香港找不到工,就以世界為家,找自己的落腳點。」蔡說。
心靈急救 座無虛席
在金融海嘯下,姚健偉牧師直言,教會的功能更見顯著。「近期教會籌辦類似『心靈急救室』活動,均座無虛席,其中有關債務輔導的需要正不斷增加。基督徒此時更應留意身邊肢體的需要,遇上悶悶不樂的,或突然失踪不肯見人的,理應互相守望,發揮教會的功能。」
姚表示,教會長期在蒙福的狀態,教外的風雨,一若與人溝通的難處,對基督徒群體變得遙遠:基督徒早在團契生活裡習慣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好像為某某慶祝生日,在教會內常見,但教外則常有人一生都沒有人為他/她慶祝過──這些都可以在教會關顧社群時用得著。
放下安舒 逆市擴張
「生活水平有提高,未必代表生活質素有提高」姚牧師指出,教會的召命,從不是從個人出發,而是從集體出發。教會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是不會走的。事實上,基督徒更應趁此學習信心的功課,「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詩篇127:2)
「金錢的無定性,相信今日大家都可切身體會,但教會正是要藉此時『逆市擴張』,所謂『趁佢病.救佢命』。」姚牧師強調,教會在艱難的時候更要擔當先知的角色,不能只與信徒們在教內安舒地活。若有需要,不妨勇敢擴張團隊──一切所需,神自有供應。
由「教會關懷貧窮網路」主辦的「有愛,就不用怕──金融海嘯下教會的信息與行動」研討會,於一月上旬假聖公會諸聖堂舉行。三位份量十足的講員,就神學角度、社會政策發展,以及教會回應三方面作出分享,約有五十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