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還是「被中環佔領」?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10/2011

「佔領中環」運動持續了近一星期,反抗所謂的「金融霸權」。平時周六、日由外傭佔領的中環,這幾天有一群青年人在當中,一邊示威,一邊聲援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至截稿前,有關行動已升級,暫名為「佔領全球」行動)。看看在街頭的示威者,口號就是反對資本主義,但他們的生活是甚麼?

據報章報道,有示威者希望活在當下,在年輕的時候多做有意義的事;有示威者則認為現在的所謂工作機會,只會加劇消費主義,不是做推銷員就是巿場策劃,說到底就是要人購物消費,令人不安;有示威者更是金融界業內人士,出來示威就是告訴巿民,我們每天活在不公義的制度下,但完全不醒覺,所以要站出來宣傳另一種更好的生活模式。

不少理論均認為,在全球化的社會下,人的獨特性會減少,因為生產都是單一的產品,人愈來愈難尋回自己的身份。

香港作為一個地產、金融業為主導的社會,太多的「多樣性」被犧牲了,社會近日更有不少聲音讚美資本主義社會,形容現在的青少年少不更事,待他們再長大些,就知道資本主義的好。

如果資本主義是一種生活態度,那麼今日的香港青年人就在問:我們不用你們的一套生活態度,仍可以生存嗎?有些堅決支持資本主義巿場經濟的傳媒,堅定地說不,但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卻是「擇善固執」。或者這樣的生活會令自己窮一點,路會窄一點,但這份對生活和社會的堅持,是推動社會反省的動力。

到最後,即使這個社會甚麼也沒有改變,這件事最少讓人知道,社會不是只有一種運作模式,資本主義有隱藏(或明顯)的問題,讓大家反思自己每天的工作心態和意義,只要整個運動是和平、理性,作為被中環價值綑綁的香港人,我們毋須反對他們表達意見,更應欣賞他們背後的信念。

畢竟,在這個要求表演政治的年頭,如此非暴力的示威,理應給予支持。讓我們一同思想中環價值究竟令我們錯過甚或葬送了甚麼更重要的價值。究竟我們是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佔領中環」還是我們其實已牢牢地「被中環佔領」?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