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8/10/2015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有些電影受到觀眾歡迎,票房賣座之後,便會拍續集,然後長拍長有,如西方的「星球大戰系列」、「超人系列」,及本地的「金庸武俠系列」與「黃飛鴻」。更有一些電影在本土受到歡迎,獲得外地青睞,然後翻拍,如港產片《無間道》,被馬田史高西斯翻拍成為《Departed》,同樣賣座,更在奧斯卡頒奬禮中,大放異彩。
 
今期介紹的一套電影,原本是美國片,除了在本土翻拍,亦被其他國家賦以本地色彩重拍。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是荷里活電影,拍於1957年,然後1997年翻拍。俄羅斯版本在2007年誕生;到了2015年,內地也拍了一個版本,片名叫《十二公民》。
 
劇情其實很簡單。話說法院正審理一宗謀殺案,所有證據都對被告不利。故事開始時,法官說明:「這是一宗一級謀殺案,倘若大家找不出合理懷疑,便判被告有罪。但決定必須一致,因為若然被告被判有罪,本庭便會判他最高的刑罰,是死刑。」12名陪審員退庭商議,當中有11人均認為案件沒有疑點,被告有罪。而在悶熱的會議室裡,大家想著的是趕快達到一致判決,把被告定罪,然後離開法庭,各自忙碌。
 
但有1人不同意,這人提出一項疑點,但因陪審團的結論要獲得所有陪審員一致同意,因此大家留下來作出激烈辯論。慢慢地,疑點逐一出現,而11名陪審員亦開始動搖,最後陪審團作出的結論是被告無罪。
 
筆者幾個版本都看過,而很喜歡內地這一套,所以在此說幾句。中國的版本劇情大都忠於原來的結構,亦有稍微改動,為的是符合中國本身的情況,但總括而言,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值得一看。
 
隨著內地電影工業蓬勃,人們對娛樂的渴求提高,每年都有大量電影湧現,能夠成功上畫的電影,數目不多;加上大部份都追逐票房大賣,所以一套改編自外國的法庭戲,更是難能可貴。
 
再者,片中所提出的觀點與角度,實在能夠引起觀眾的思考,如法治與人權,哪樣重要?是否要達到一致結果?是否要作出犠牲讓步?是否應該給予足夠時間,讓大家討論論述?所謂真理愈辯愈明,不是靠大聲,以高壓權力震懾,片中都有著墨分析。
 
走筆至此,猛然想起港大校委的12張否決票,亦是否在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下,經過認真的推敲討論,不違良心下的結果?
 
此片在內地不賣座,在港能夠上映的機會不大。筆者是在上海回港的飛機上觀看,惟筆者誠心推薦,亦盼望對法律有興趣的讀者找來一看,必有得著。
 
*最新消息:本片於11月在康文署舉辦的中國電影展2015中放映。http://www.lcsd.gov.hk/fp/zh_TW/web/fpo/programmes/2015cfp/film02.html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