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一直以來,亞洲某些地方,如日本及香港的學生,都要在學業上承受極沉重的壓力。緊密的課堂、繁多的作業及課外活動、頻密的測驗及考試、再加上父母或學校的期望,真的讓學生都喘不過氣來。有些不幸的學生,還會成為被欺凌的對象,校園生活淪為人間地獄。
日本的自殺率在亞州名列前茅,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根據日本內閣的資料,2015年9月1日是當地歷年來,青少年自殺人次最多的一天,大多是因為逃避上學。近年,香港亦同樣發生多宗學生自殺的個案。自2015年的學年開始至今,香港已有超過20宗自殺個案,其中大部分都懷疑與學業壓力有關,當中有多位死者更是大學生。
懷疑學生自殺源自學業壓力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學業壓力牽扯更多不同的壓力來源。例如,有些壓力源自對自己要求太高,本身已是品學兼優的學生,還是感到自己做得不夠好;有些壓力源自父母,子女無法承受父母對自己過高的期望;有些壓力源自對現今社會的失望,認為自己所讀的科目沒有前景;有些壓力源自不友善的校園氣氛。不過,通常一個人選擇自殺,最主要是由於他們感到絕望,認為無法改變面前的困局。
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無法改變面前的困境,這分信念足以讓人產生極大的憂慮,甚至絕望。被稱為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的卡耐基,當年面對美國大蕭條,他因為股票而賠光所有錢,一無所有。他冷靜下來分析最壞的情況會是怎麼樣?他想到最壞便是去餐廳洗碗,住別人的宿舍。他說當想到這裏,人便平靜了。
筆者並不是「叫」大學生去洗碗,只是想大家若能退一步思想,便有機會海闊天空。例如擔心本科沒出路的學生,畢業後可嘗試先找一些自己有興趣,又或是能維持生活的工作,再等機會重拾可以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至於那些年紀較小的學生,便需要父母支持,讓孩子知道有出路。例如一個日本媽媽,由於理解被欺凌的兒子不願上學,無形中拯救了「兒子」一命。同樣,筆者並不是教父母容許孩子逃學,只是想帶出,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與他一同面對困難。至於那些壓力源自父母的學生,則需要向其他人(如老師或社工)求助。
生命比學業珍貴。以中國象棋打比喻,即使學業如何重要,極其量都只是一隻「車」,然而生命本身才是一隻「帥」,被人抽了車,還有其他可讓自己反敗為勝的機會,若自己先放棄了帥,便一定「輸硬」。
《成報》 17/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