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鴨與「真‧天鵝」

24/02/2016

性別認同

在二至四歲,女兒模仿媽媽的性別特質,爸爸又肯定女兒是女生。媽媽又讓兒子認識、學習爸爸的性別特質。爸爸和媽媽的付出都很重要,五至十歲時會在同性友誼中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性別。

小鴨的內心覺得自己是天鵝,不是小鴨。那應把牠視為小鴨?還是要集體堆砌謊言,指小鴨為天鵝呢?有些患上性別不一致的兒童,他們生理是男孩,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女孩,對他們最大的幫助,是改善親子關係,讓他們多些與同性長輩接觸、玩耍。只是一些性別焦躁症成人患者到最終會選擇不可逆轉的變性手術作為一種彌補。

美加地區的性別政治運動,正打破兩性的秩序。在學校,生理性別是男性的小明感到自己是女生,有些法例強迫學校必須看待小明為女生,可以入女廁、女更衣室、參加女子比賽,令到其他學生面對不平等,私隱權又受到侵害。

性別,是與生俱來,男女之間的差異可以互相補足,並發展出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的社會秩序。

通識Lite 

跨性別,近年隨著有機構冒起,四出介紹及分享,又因為早年有變性人W爭取結婚權的案件而受到關注。我們很習慣用權力論述,以「性別表達是人權」為理由,支持跨性別人士爭取生活「最基本需要」。不過這方向容易反駁,因為性別表達是不是基本人權(甚至是不是人權)本來就不是不說自明,甚至有人質疑性別表達根本不是人權。因為與生俱來的性別,不應因為醫學、美容等發展而隨意改變。即使是性別表達,亦應該在一個兩性的框架下,按著不同地方的文化,作大部份人能接受的發展。

不過,如果用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所謂跨性別,可以形容心理上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換句話說,就是:「我有一個男性的身體,但我覺得自己是女性。」這個就是身份認同的問題,亦是自我形象確立的問題。一個人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就要有自信、自尊和自我接納。如果青少年期中有人不能接納自己的生理性別,明顯地會嚴重影響個人成長。

青少年期正是經歷自我形象迷茫和確立的階段,如果未能成功過渡,對生命成長自然會有負面的影響,而這影響可伴隨他們一生之久。如果要讓青少年確立自我形象,社會營造包容的氣氛可能是其中一個元素,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認同自己的性別,接納自己的性別氣質、甚至不需被社會的性別角色所規範,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通識小秘笈 

跨性別議題,除了跟社會參與、人權有關外,其實大可以用個人成長,公共衞生(變性手術的技術限制)和全球化(社會運動)等主題相關。所以在處理問題時,要留心所問的範圍和內容,甚麼都用人權論述處理之,隨時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更多相關文章,請閱《燭光網絡》1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