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桂民海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1/01/2016

上周,最多人談論的是《毛記電視》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當中出席獲分獎的人,在他╱她名字之前都加了一個「真」字,例如「真.河國榮」、「真.何韻詩」。這個「真」字,最表面的解釋,就是因為在節目中有些人物是扮鬼扮馬的,為了將真身和所扮演的人分別出來,於是用了一個「真」字。

「真」字在流行文化中的使用,有很多意思,例如在遊戲《街頭霸王》中就有普通「豪鬼」和「真豪鬼」之分,後者在遊戲中不論是攻擊的速度、耐力都比前者強得多,所以被稱為「真」。「真」有時解作強大、加強;有時會解作進化,這與日常說真、假的意思,有點不同。

在勁曲金曲分獎典禮中,這個真字的運用,其實就是在真之中凸顯假的存在。所謂的假,其實不是真的「假」,有時代表不真心、虛偽、語言藝術、違心等等。在真假難分的世代,流行文化告訴你在追求真的時候,就恰巧暗暗地說出很多假的存在。

近日銅鑼灣書店職工失蹤事件中,部分人士的家屬在事件曝光後,先後收到失蹤家人「報平安」的電話或信件,各界輿論一致質疑其真實性,一堆陰謀論應運而生。

事件直到今日仍然沒完沒了,即使用更官方、更權威,甚至是所謂的「官媒」出來,指「失蹤人士」所拍攝的短片是畏罪自首的「證據」,但社會愈見短片,愈不能釋疑。

失蹤人士在片中所說的是不是事實?也許有些內容是,但這是一個很多疑點,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更多人甚至相信這些片根本是被迫拍下,是假的。我們不能找到「真.桂民海」,原因不是電視失效,不是傳媒失效,而是社會上有太多弄虛作假的事,我們沒有了信任的基礎。沒有信任,難以建立任何事實,更遑論「真」了,有圖不等於有真相。

民無信不立,要講真,說到底,還是要先有信,而信,定必包括感覺和經驗,超越了理性。當老百姓不相信當權者,不信任媒介,要怎樣才能令大家對某人某事產生信心,將成為這世代的一大功課。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1/1/2016